台南縣七股鄉頂山村有個「妙惠居士林」的民間組織,成員都是小民,每人每月奉獻三、五百元,為台南縣濱海地區窮苦家庭建屋,十四年來,蓋了六十一棟愛心屋,七股鄉長蔡舜忠說:「妙惠居士林讓濱海漁村的貧苦孩子們有了希望。」 妙惠居士林創辦人吳文正,廿五年前退伍後回到老家,看到村子裡盡是老人,生了病得跑到七公里遠的佳里鎮就醫,他希望能蓋間老人安養院,讓全村老人能有所養。但他只有一分薪水,很難達到這個願望,因此有設置「妙惠居士林」慈善團體的念頭。 名為「妙惠居士林」,吳文正詮釋:「妙」是人生快樂、真善美,「惠」為回饋,「居士」是在家修行者,「林」是道場之意。就是希望快樂在家修行,體驗佛教慈悲為懷、歡喜心,為社會多做一些事。 他將頂山村的老家做為靜修之處,廿年前開始運作,目前會員約有三千人。 吳文正說,剛開始是看報紙找幫助的對象,但後來發現每個月給個三、五千元,根本是杯水車薪。貧困人家連遮風避雨的地方都沒有,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孩子更缺乏教育,因此決定先為他們蓋愛心屋,並開設免費課業輔導班。 現在每周一至周五下午,七股鄉四十一個國小學童一下了課就到大埕村活動中心上課輔班,三名老師既輔導功課,更以關懷與愛改變學童行為。成績原本倒數的「平平」,上了一學期輔導課後,擠入班上前三名,他拿著獎狀高興地說:「我可以拿回去貼在牆上了!」 大埕村王老先生不識字,兒子因經商失敗離家,媳婦也不知去向,他說,「吃三頓飽是沒問題啦,但是我無法教他們讀書」。「現在有這個教免費的,孫子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去補習,起碼可以跟人家有得比」。 吳文正認為,「再窮的孩子,受教權也不應該被剝奪」,助學計畫要持續下去,一年至少要籌措二百萬元,壓力很大。「為了赤貧子弟有出頭天的機會,大家會咬著牙撐下去。」老人安養院的計畫只能暫時延後了。 屋主感恩「這鐵皮屋真舒適」 六十四歲的阿吉伯帶著兩個孫子,農曆年前搬進「妙惠居士林」為他們祖孫蓋的新家,雖然只是間鐵皮屋,但他很感動,「真舒適,阮一輩子做牛做馬感謝不完。」 阿吉伯這間房子,是妙惠居士林蓋的第六十一棟愛心屋,房子不華麗,但能遮風擋雨。有一個家,是台南縣濱海窮困人家僅有的希望。 妙惠居士林創辦人吳文正、執行長魏暻芳,八十一年六月到將軍鄉鯤溟村王家,發現王家年久失修的磚牆倒了,就算每月提高救濟金,也解決不了沒有地方住的難題。吳文正當下建議:「幫他蓋棟新房子比較實在!」 妙惠居士林的會員、志工分頭找師傅、工人,大家一起拆舊屋、蓋新屋。第一間房子蓋了兩個多月完工,落成之日,大夥興奮得睡不著覺。從此,吳文正等人四處找無安身之處的貧民,在麻豆發現有人住廢棄的公車裡,再度伸出援手,找人捐地,蓋一間小房子解決困境。 妙惠居士林蓋的房子,有磚造也有鐵皮,八、九坪至廿多坪不等,有的透過公所或社團聯合勸募,大部分是妙惠居士林獨立捐資,光是妙惠居士林慈善基金會支出超過三千萬元。 七股鄉長蔡舜忠感謝妙惠居士林幫忙貧困鄉民有屋安置,吳文正則有細膩的一面,蓋好房子交給當事人後,他不會直接去訪視,只在週遭關心住得是否安適,「幫助人,不要讓對方有虧欠的想法,這樣就失去意義了。」 【2006/03/13 聯合報】
发表评论
1 条评论:
台南縣七股鄉頂山村有個「妙惠居士林」的民間組織,成員都是小民,每人每月奉獻三、五百元,為台南縣濱海地區窮苦家庭建屋,十四年來,蓋了六十一棟愛心屋,七股鄉長蔡舜忠說:「妙惠居士林讓濱海漁村的貧苦孩子們有了希望。」
妙惠居士林創辦人吳文正,廿五年前退伍後回到老家,看到村子裡盡是老人,生了病得跑到七公里遠的佳里鎮就醫,他希望能蓋間老人安養院,讓全村老人能有所養。但他只有一分薪水,很難達到這個願望,因此有設置「妙惠居士林」慈善團體的念頭。
名為「妙惠居士林」,吳文正詮釋:「妙」是人生快樂、真善美,「惠」為回饋,「居士」是在家修行者,「林」是道場之意。就是希望快樂在家修行,體驗佛教慈悲為懷、歡喜心,為社會多做一些事。
他將頂山村的老家做為靜修之處,廿年前開始運作,目前會員約有三千人。
吳文正說,剛開始是看報紙找幫助的對象,但後來發現每個月給個三、五千元,根本是杯水車薪。貧困人家連遮風避雨的地方都沒有,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孩子更缺乏教育,因此決定先為他們蓋愛心屋,並開設免費課業輔導班。
現在每周一至周五下午,七股鄉四十一個國小學童一下了課就到大埕村活動中心上課輔班,三名老師既輔導功課,更以關懷與愛改變學童行為。成績原本倒數的「平平」,上了一學期輔導課後,擠入班上前三名,他拿著獎狀高興地說:「我可以拿回去貼在牆上了!」
大埕村王老先生不識字,兒子因經商失敗離家,媳婦也不知去向,他說,「吃三頓飽是沒問題啦,但是我無法教他們讀書」。「現在有這個教免費的,孫子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去補習,起碼可以跟人家有得比」。
吳文正認為,「再窮的孩子,受教權也不應該被剝奪」,助學計畫要持續下去,一年至少要籌措二百萬元,壓力很大。「為了赤貧子弟有出頭天的機會,大家會咬著牙撐下去。」老人安養院的計畫只能暫時延後了。
屋主感恩「這鐵皮屋真舒適」
六十四歲的阿吉伯帶著兩個孫子,農曆年前搬進「妙惠居士林」為他們祖孫蓋的新家,雖然只是間鐵皮屋,但他很感動,「真舒適,阮一輩子做牛做馬感謝不完。」
阿吉伯這間房子,是妙惠居士林蓋的第六十一棟愛心屋,房子不華麗,但能遮風擋雨。有一個家,是台南縣濱海窮困人家僅有的希望。
妙惠居士林創辦人吳文正、執行長魏暻芳,八十一年六月到將軍鄉鯤溟村王家,發現王家年久失修的磚牆倒了,就算每月提高救濟金,也解決不了沒有地方住的難題。吳文正當下建議:「幫他蓋棟新房子比較實在!」
妙惠居士林的會員、志工分頭找師傅、工人,大家一起拆舊屋、蓋新屋。第一間房子蓋了兩個多月完工,落成之日,大夥興奮得睡不著覺。從此,吳文正等人四處找無安身之處的貧民,在麻豆發現有人住廢棄的公車裡,再度伸出援手,找人捐地,蓋一間小房子解決困境。
妙惠居士林蓋的房子,有磚造也有鐵皮,八、九坪至廿多坪不等,有的透過公所或社團聯合勸募,大部分是妙惠居士林獨立捐資,光是妙惠居士林慈善基金會支出超過三千萬元。
七股鄉長蔡舜忠感謝妙惠居士林幫忙貧困鄉民有屋安置,吳文正則有細膩的一面,蓋好房子交給當事人後,他不會直接去訪視,只在週遭關心住得是否安適,「幫助人,不要讓對方有虧欠的想法,這樣就失去意義了。」
【2006/03/13 聯合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