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知禮大師

北宋天台宗僧(西元 960~1028 年)。
天台宗十七祖

1 条评论:

David168 说...

四明(浙江鄞縣)人,俗姓金。字約言。七歲喪母,遂發願出家,依汴京太平興國寺洪選法師出家。十五歲受具足戒,專究律典。廿歲,從寶雲義通法師學天台教典,甫經一月,便能自講心經。未久,名撼四方,淨侶雲集。宋太宗淳化二年(西元991年),出主乾符寺。至道元年(西元995年),進住四明山保恩院;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西元1009年),保恩院重建完成,三年受敕額「延慶寺」,師於此專事懺講四十餘年,學徒遍於東南,使天台宗蔚然中興。大中祥符六年(西元 1013 年),創設念佛施戒會,結合僧俗男女一萬人,同修念佛、發菩提心,求生淨土。

  師與遵式法師並為「山家派」之中心人物,而與「山外派」系統,即晤恩法師及其門下之洪敏、源清、智圓、慶昭等對立達四十年。山外派晤恩曾著「金光明玄義發揮記」,主張金光明玄義廣本雖題為智顗著,實非真作;並主張真心觀,以所觀之境為真心,即真如。師乃著「扶宗釋難」,以駁斥晤恩所謂金光明玄義廣本非真作之說;並主張妄心觀,以所觀之境為妄心,即六識。二派間之往復論難即所謂「山家、山外」之論爭。其時山家派之議論大多出自知禮,其來往論議之文章收於「十義書」、「觀心二百問」等書中。「十不二門指要鈔」為其代表作,其他另有關於智顗「觀音玄義」、「金光明經玄義」等注疏之作。尤以「觀經疏妙宗鈔」等具獨特之見解,既批判山外派諸說,復宣揚天台之教義。

  天台宗有山家、山外之分,即起於知禮時代。知禮一派自認為是天台一宗的正統,以「山家」自稱;而把和他們見解不同的晤恩、洪敏、源清、天昭、智圓一派貶稱為「山外」。知禮極力發揮智顗、湛然的宗義,其要點是「別理隨緣」說,他在《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下成立此義。認為真如緣起的涵義,別、圓二教所說不同。別教所說的真如,超然在差別的事相之外,就是和事相隔別的理體,所以稱為「別理」,或稱為「但理」、「一理」。圓教則認為真如理中本來就具有差別的事相,事理相即相融。其隨緣而作一切諸法,乃是舉體隨緣、舉體不變;即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所以稱為「理具隨緣」。如《指要鈔》說︰「他宗明一理隨緣作差別法,差別是無明之相,淳一是真如之相,隨緣時則有差別,不隨緣時則無差別;故知一性與無明合方有差別,正是合義,非體不二,以除無明無差別故。(中略)應知不談理具,單說真如隨緣,仍是離義。(中略)故知他宗極圓。祇云性起,不云性具,深可思量。」

  由於山外派主張真心觀,又倡靈知心性之說,皆在教理上出入於賢首家言。知禮起而著《指要鈔》指出「別理隨緣」之義;其用意在捍衛天台一家宗義,而貶低賢首家性起義的價值。以為他們不說性具三千,單說真如隨緣變造諸法,和天台家相望,只是別教隔歷之談,未臻圓極。然而山外諸師反對此說,說真如不變隨緣正是今家圓教之理,別教豈有隨緣?

  師生平致力於著述講懺,咸平二年(西元 999 年)以後,講「法華玄義」七遍、「法華文句」八遍、「摩訶止觀」八遍、「大涅槃經疏」一遍、「淨名經疏」二遍、「金光明經玄疏」十遍、「觀音別行玄疏」七遍、「觀無量壽佛經疏」七遍,及「金剛錍」等,其數繁多。又修「法華懺」,一期卅晝夜,計五次;修十日一期之「金光明懺法」廿遍、一七日一期之「彌陀懺法」五十遍、七七(四十九)日之「請觀音懺」八遍、三七(二十一)日之「大悲懺法」十遍,又結十僧長期修法華懺,達三年;請十僧修大悲懺三年;燃三指供佛;造佛像、寺院等,不計其數;又每歲啟建念佛施戒會。

  師之著述頗多,除前述者外,尚有金光明經文句記、解謗書、大悲懺儀、修懺要旨、光明懺儀、觀無量壽佛經融心解、觀音別行玄義記、觀音別行疏記、釋請觀音疏中消伏三用、問目二十七條答釋、二十問、別理隨緣二十問、義例境觀等。

  師門徒甚眾,其中較著名者,有尚賢、本如、梵臻等卅餘人。師之門下分三流,歷數代猶盛行不衰。宋真宗感念其德,賜號「法智大師」。後被尊為天台宗第十七祖,又以長住四明延慶寺,故世稱「四明尊者」、四明大法師。宋仁宗天聖六年,稱念阿彌陀佛數百聲而示寂,世壽六十九。



摘錄自《佛光大辭典》、《中華佛教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