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障礙 具有兩類或兩類以上障礙者。 等級 障礙程度 備註 重度中度輕度 一人同時具有兩類或兩類以上不同等級之殘障時,以較重等級為準;同時具有兩類或兩類以上同一等級殘障時應晉,但最多以一級為限。
多重障礙兒的認知世界多重障礙兒是指身心障礙不只一種,而是兼具兩種或兩種以上。以認知學習而言,如果以智能障礙為主的多重障礙,表示其在智力方面受損,因此和智能障礙兒一樣,在理解、記憶方面的學習緩慢,或學習能力缺乏。反之,若不是以智能障礙為主的多重障礙兒,表示智力正常,只要給予適當的協助或提供輔具協助溝通,也可以和一般小朋友一樣學習 多重障礙兒的行動世界在多重障礙兒的比率中,以腦性麻痺所佔比例最高,例如:腦性麻痺伴隨智能障礙、腦性麻痺伴隨視障或是腦性麻痺伴隨聽障等。腦性麻痺屬於腦神經損傷的疾病,是一種非進行性疾病,亦即其症狀並不會惡化,但有可能會因肌肉功能受損而難以治療,失去原有功能。一般而言,如以腦性麻痺為主的多重障礙,其主要影響肢體行動方面,可能產生動作操作與協調的困難,例如:四肢僵直收縮,不正常的伸張反射動作、對刺激過度敏感反應、動作緩慢無力,無法控制的突發性抽搐,對於需要快速動作及協調動作時會感到十分困難
所謂腦性麻痺乃是指腦在發育未成熟前受到損傷或發生病變,而引起非進行的運動障礙。在這個定義下可以注意到下列幾件事情? 腦性麻痺是發生於生命早期:通常是在子宮內,胎兒的腦就有了病變,或是於生產間,出生後不久(一二個月內)發生的。 腦性麻痺本身是非進行性的:也就是腦傷不會一直惡化下去。但是,如果小孩子若沒有接收適當的治療,關節各方面可能會硬化,這並不是由於腦的病變惡化而引起的。所以在幼兒時期就應該接受早期療育。 腦性麻痺並不等於智能不足:一般人聽到腦性麻痺這個名詞,第一個感覺他們是一個智能不足的孩子。事實上,有些腦性麻痺小孩的智力和正常的小孩一樣,甚至比一些正常的孩子還高。所以當我們提到腦性麻痺時,它最主要的特徵是運動方面的障礙。 腦性麻痺發生的原因,通常可分為下列三項 產前:家族性,如家族性震顫、或是產前感染、缺氧、腦部出血、代謝干擾等。 產中:於生產過程中缺氧、窒息、受到傷害或是早產。 產後:受傷、感染、中毒、血管障礙、黃疸。 腦性麻痺是屬於多重殘障,他們除了運動障礙的問題外,常還伴隨著其他的相關缺陷。有些是可以透過藥物治療,職能、物理、語言治療或心理輔導來改善。 認識屏東基督教勝利之家 勝利之家自民國五十二年起收容學齡期小兒麻痺兒童,提供最好的復健治療及教育環境,民國七十三年起提供學齡期腦性麻痺學生教育與治療整合的服務,並於民國七十九年起陸續開辦電腦排版、電腦動畫、電腦網頁設計等職訓班,及成立網版印刷、洗衣工場、室內清潔、人工洗車、園藝、烘焙、餐飲等庇護或社區工作。 根據本院多年服務身心障礙者的經驗,深感早期療育的重要性,因此,於民國八十五年七月開辦了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中心,雖然目前有很多不同類型的早期療育中心如雨後春筍般地設立,但本中心仍以能在最短時間內,發展兒童最大的潛力並回歸社區為原則,為的是能提供即時且有效的服務給有特殊需求的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並能順利銜接未來的學校教育、職業訓練及職 場就業等生涯階段。 三十多年來,勝利之家服務身心障礙者的成效顯著,目前正有計畫地與政府相關單位聯繫,希望接受政府委託辦理身心障礙福利服務業務包括依政府相關政策協助執行早期通報系統、提供早期療育服務、復健治療、特殊輔具評估、國小轉銜服務或回歸社區學校、學校系統復健整合服務、職能評估、工作強化、職場評估、職業訓練、就業輔導、等相關業務。除了腦性麻痺兒童的教養服務外,近五年來更陸續成立早期療育中心、成人日托中心、重殘養護中心、復健暨輔具資源中心等直接服務部門,希望深入家庭、深入社區提供身心障礙者最適當的專業諮詢與服務。
【腦性麻痺簡介】新竹馬偕醫院復健科 物理治療師 賴宣淇※ 何謂腦性麻痺就是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在未發育成熟之前,受到傷害,受到傷害的腦細胞,會放出一些不正常的訊息,使得肌肉控制時造成障礙,通常會比較僵硬或是比較無力;有時候傷害也會影響其他腦部區域,如視覺、聽覺、語言或學習上的障礙。※造成腦性麻痺的原因(1)出生前:可能孕婦在懷孕時,感染德國麻疹、帶狀皰疹,或是有糖尿病、高血壓……等。(2)生產過程中:可能因為早產、難產,使得嬰兒在生產中或產後,腦部受到傷害,無法充分得到氧氣的供應。(3)出生後:可能因腦部感染,如:腦炎、腦膜炎,頭部外傷….等。(但還是有許多腦性麻痺原因並不是非常清楚)※腦性麻痺兒童的分類(1)痙攣型:痙攣的意思是肌肉的僵硬或緊縮,使動作較緩慢或笨拙。痙攣型是腦性麻痺兒童中最常見的一個類型;依據他受損的部分,可分成三類:(a)半身麻痺:就是只有半邊的身體、上肢、下肢會受到影響。(b)雙邊麻痺:通常四肢都會影響到,但下肢比上肢問題更明顯。(c)四肢麻痺:全身受影響,通常上肢比下肢嚴重或兩者一樣嚴重。(2)徐動型:徐動的意思是肌肉張力隨著動作改變而不同,通常這類型孩子的手、腳或臉部,都會有一些不自主的跳動或緩慢的扭動,所以,他們很難維持在一個固定姿勢,以至於穩定性平衡姿勢能力很差。(3)協調不良型:協調不良的意思是不穩定、搖晃的動作,通常協調不良的孩子在嘗試走路、單腳平衡或使用手做一些精細操作時,無法做出準確的動作,因此,他們的平衡能力也會較差。(4)混合型:很多腦性麻痺兒童會呈現上述幾種不同的症狀,如同時有痙攣加徐動的狀況。腦性麻痺雖然會影響小孩一輩子,但是腦部傷害本身不會惡化;可是有時當孩子年齡增加時,腦性麻痺的症狀會變得比較明顯,因此如果沒有好好的給予早期治療,或復建,就會有關節畸形或攣縮,或其他併發症產生
腦性痲痺常合併的發展遲緩 生理學主任暨小兒神經科 楊瑞成 副教授(88年1月)前言腦性痲痺是一種古老的疾病,遠早在希伯來聖書或新約聖經中均有記載。近代醫學中,對於腦性麻痺的治療開始於一九八三年,由一位英國的外科醫師W.J.Little首先提及,故在當時又稱為Little病。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腦性麻痺與Little病是劃上等號。但他的記載強調初生前後時期的腦部傷害所引起的運動障礙,而現今對於腦性麻痺的概念,則擴展到從胎生期到新生兒期間,任何原因造成腦的損傷所引起的運動麻痺,都定義為腦性麻痺。但是腦部損傷並不是每個人均只造成運動障礙而已;其他如智能、言語、行動、性格甚至感覺系統,如聽覺、視覺、觸覺等種種的機能也會受到波及,造成腦性麻痺病兒各式各樣的臨床表現,難怪有的學者將腦性麻痺另外稱作腦損傷症候群。在本文中,將就腦性麻痺常合併的幾種發育遲緩加以介紹如後。運動發育遲緩運動發育遲緩可以說是腦性麻痺兒幾乎都有的症狀,也是父母求醫的主要訴求。障礙的程度可因腦性麻痺的嚴重度、類型或其他合併症的有無,呈現各式各樣的表現。輕的可能連父母都沒察覺的左右手習慣的改變,到嚴重的一輩子需要臥病在床。腦性麻痺的臨床症狀可依腦部受傷部位的不同大別三類:(1)錐體路徑的障礙:是造成全身性的痙性固縮或麻痺性拘縮的主因;(2)錐體外路徑的障礙:會影響安靜時四肢或體幹姿勢的安定性,或是在運動時的協調性發生問題,表現成像舞蹈症樣的多動低肌張狀態或像巴金森病樣的寡動高肌張狀態;(3)小腦系的障礙:影響各個肌肉收縮的時間性、空間性或量的分佈等微妙的控制,使運動無法圓滑的進行,造成所謂的運動失調。影響所及,當然會造成運動發育的遲緩。根據統計報告腦性麻痺兒在三歲以前的運動發育平均較正常人慢六至十八個月,尤其是爬行動作最明顯。一般認為超過五歲若還不能走路,以後會走的機會就大大的減少了;同樣的若在三歲以前頸部仍無法直立者,大概需終身臥床。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影響預後甚大。智能發育遲緩有關腦性麻痺兒智能發展的研究,無論東西方均有為數頗多的報告。幾乎所有的報告均顯示:腦性麻痺兒中有多數的兒童伴有智能發育的遲緩。平均的智能指數(IQ)約在70至80之間,而智能指數低於70者約佔40至50%。當然這些檢查方法均是依照正常人的測定方法,並沒有特別考慮到受測者的身體機能或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數值可能偏低。除了總和的智能判定外,有學者曾就檢查的各個項目加以分析,試圖瞭解腦性麻痺兒的智能特性。結果發現,腦性麻痺兒較不容易達成的試驗項目包括:判斷、辨別、記憶、視覺、運動能力、圖形的摹寫等等,大抵上需要上肢運動能力的項目,通過率特別低;但對於抽象能力或理解有關的項目,則有半數以上的通過率。這顯示腦性麻痺兒的智能障礙與單純的低能兒不同,雖然智能指數的平均值低下,但並不表示所有的智能均會遲緩。因此如何找出每位病人的智能特性,對於復健與教育的設計,十分重要。語言發育遲緩語言的發展遲緩也是常見的症狀之一,其致病機轉主要由於發聲肌肉的異常加上不隨意運動,使得言語發育更形困難。其他外在環境因素也影響相當大,如來自周圍環境的言語性的或非言語性的刺激不夠,甚至欠缺,使得概念的形成或思考形式的養成發育受阻;另外,由於與人的接觸機會減少,因而與人溝通的技巧發展也相對的延遲;加上有些病人甚至合併有智能、聽覺或視覺異常的話,更使語言的發育雪上加霜。因此在平時對於高危險群的小孩,若對於聲音沒有明顯的反應時,應儘快求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語言或說話的發育相當重要。臨床上痙型或失調型的病兒,說話時發音緩慢而且面部表情的表達需要花相當的時間;相對的舞蹈型的病兒,由於表情過剩,聲音的控制時大時小,變化極大。性格及行動異常對於腦性麻痺兒的教育,除了上述各種機能的復健外,對於病兒的性格與行動上的特徵也不能不重視。日本學者橋本等人曾提出腦性麻痺兒常因感覺異常而表現出散亂性,注意力不集中,並且有脫離性、固執性等特質。有學者也提出病兒常表現成過度的對人陌生或有自傷行為、異食、撞頭等自閉樣的神經症狀。值得一提的是,病兒在運動能力與精神發育之間不平衡的狀態,常會造成心因性的情緒不安,如過度緊張、過度敏感、過度恐怖、欠缺自主性與自信心。可見腦性麻痺兒常會因氣質性的障礙,產生二次性的行動上的問題,若加上雙親的過度保護,使其自動自發的意欲減少,就會造成諸多的適應不良的情況發生。這些因素在腦性麻痺兒的教育或訓練上,不可不注意。結語以上是就腦性麻痺兒常伴隨時幾種發育異常做簡單的介紹。病兒除了運動的障礙外,常伴有智能、語言、感覺、行動或心理上的發展異常。隨著腦部受傷部位與程度的不同,每位病人的臨床表現可能會呈現大不相同的個人差異。因此在治療或教育此類病兒時,必須審慎的評估障礙的種類與嚴重度,再就每位病人的需要,從教育型態、教育內容及方法訂定出個別的、全人的教育指導方向,這是今後醫療機構、家庭、學校與政府共同需要努力的目標。
发表评论
5 条评论:
多重障礙
具有兩類或兩類以上障礙者。
等級 障礙程度 備註
重度
中度
輕度
一人同時具有兩類或兩類以上不同等級之殘障時,以較重等級為準;同時具有兩類或兩類以上同一等級殘障時應晉,但最多以一級為限。
多重障礙兒的認知世界
多重障礙兒是指身心障礙不只一種,而是兼具兩種或兩種以上。以認知學習而言,如果以智能障礙為主的多重障礙,表示其在智力方面受損,因此和智能障礙兒一樣,在理解、記憶方面的學習緩慢,或學習能力缺乏。反之,若不是以智能障礙為主的多重障礙兒,表示智力正常,只要給予適當的協助或提供輔具協助溝通,也可以和一般小朋友一樣學習
多重障礙兒的行動世界
在多重障礙兒的比率中,以腦性麻痺所佔比例最高,例如:腦性麻痺伴隨智能障礙、腦性麻痺伴隨視障或是腦性麻痺伴隨聽障等。
腦性麻痺屬於腦神經損傷的疾病,是一種非進行性疾病,亦即其症狀並不會惡化,但有可能會因肌肉功能受損而難以治療,失去原有功能。一般而言,如以腦性麻痺為主的多重障礙,其主要影響肢體行動方面,可能產生動作操作與協調的困難,例如:四肢僵直收縮,不正常的伸張反射動作、對刺激過度敏感反應、動作緩慢無力,無法控制的突發性抽搐,對於需要快速動作及協調動作時會感到十分困難
所謂腦性麻痺乃是指腦在發育未成熟前受到損傷或發生病變,而引起非進行的運動障礙。
在這個定義下可以注意到下列幾件事情?
腦性麻痺是發生於生命早期:通常是在子宮內,胎兒的腦就有了病變,或是於生產間,出生後不久(一二個月內)發生的。
腦性麻痺本身是非進行性的:也就是腦傷不會一直惡化下去。但是,如果小孩子若沒有接收適當的治療,關節各方面可能會硬化,這並不是由於腦的病變惡化而引起的。所以在幼兒時期就應該接受早期療育。
腦性麻痺並不等於智能不足:一般人聽到腦性麻痺這個名詞,第一個感覺他們是一個智能不足的孩子。事實上,有些腦性麻痺小孩的智力和正常的小孩一樣,甚至比一些正常的孩子還高。所以當我們提到腦性麻痺時,它最主要的特徵是運動方面的障礙。
腦性麻痺發生的原因,通常可分為下列三項
產前:家族性,如家族性震顫、或是產前感染、缺氧、腦部出血、代謝干擾等。
產中:於生產過程中缺氧、窒息、受到傷害或是早產。
產後:受傷、感染、中毒、血管障礙、黃疸。
腦性麻痺是屬於多重殘障,他們除了運動障礙的問題外,常還伴隨著其他的相關缺陷。有些是可以透過藥物治療,職能、物理、語言治療或心理輔導來改善。
認識屏東基督教勝利之家
勝利之家自民國五十二年起收容學齡期小兒麻痺兒童,提供最好的復健治療及教育環境,民國七十三年起提供學齡期腦性麻痺學生教育與治療整合的服務,並於民國七十九年起陸續開辦電腦排版、電腦動畫、電腦網頁設計等職訓班,及成立網版印刷、洗衣工場、室內清潔、人工洗車、園藝、烘焙、餐飲等庇護或社區工作。
根據本院多年服務身心障礙者的經驗,深感早期療育的重要性,因此,於民國八十五年七月開辦了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中心,雖然目前有很多不同類型的早期療育中心如雨後春筍般地設立,但本中心仍以能在最短時間內,發展兒童最大的潛力並回歸社區為原則,為的是能提供即時且有效的服務給有特殊需求的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並能順利銜接未來的學校教育、職業訓練及職 場就業等生涯階段。
三十多年來,勝利之家服務身心障礙者的成效顯著,目前正有計畫地與政府相關單位聯繫,希望接受政府委託辦理身心障礙福利服務業務包括依政府相關政策協助執行早期通報系統、提供早期療育服務、復健治療、特殊輔具評估、國小轉銜服務或回歸社區學校、學校系統復健整合服務、職能評估、工作強化、職場評估、職業訓練、就業輔導、等相關業務。除了腦性麻痺兒童的教養服務外,近五年來更陸續成立早期療育中心、成人日托中心、重殘養護中心、復健暨輔具資源中心等直接服務部門,希望深入家庭、深入社區提供身心障礙者最適當的專業諮詢與服務。
【腦性麻痺簡介】
新竹馬偕醫院復健科 物理治療師 賴宣淇
※ 何謂腦性麻痺
就是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在未發育成熟之前,受到傷害,受到傷害的腦細胞,會放出一些不正常的訊息,使得肌肉控制時造成障礙,通常會比較僵硬或是比較無力;有時候傷害也會影響其他腦部區域,如視覺、聽覺、語言或學習上的障礙。
※造成腦性麻痺的原因
(1)出生前:可能孕婦在懷孕時,感染德國麻疹、帶狀皰疹,或是有糖尿病、高血壓……等。
(2)生產過程中:可能因為早產、難產,使得嬰兒在生產中或產後,腦部受到傷害,無法充分得到氧氣的供應。
(3)出生後:可能因腦部感染,如:腦炎、腦膜炎,頭部外傷….等。
(但還是有許多腦性麻痺原因並不是非常清楚)
※腦性麻痺兒童的分類
(1)痙攣型:痙攣的意思是肌肉的僵硬或緊縮,使動作較緩慢或笨拙。痙攣型是腦性麻痺兒童中最常見的一個類型;依據他受損的部分,可分成三類:
(a)半身麻痺:就是只有半邊的身體、上肢、下肢會受到影響。
(b)雙邊麻痺:通常四肢都會影響到,但下肢比上肢問題更明顯。
(c)四肢麻痺:全身受影響,通常上肢比下肢嚴重或兩者一樣嚴重。
(2)徐動型:徐動的意思是肌肉張力隨著動作改變而不同,通常這類型孩子的手、腳或臉部,都會有一些不自主的跳動或緩慢的扭動,所以,他們很難維持在一個固定姿勢,以至於穩定性平衡姿勢能力很差。
(3)協調不良型:協調不良的意思是不穩定、搖晃的動作,通常協調不良的孩子在嘗試走路、單腳平衡或使用手做一些精細操作時,無法做出準確的動作,因此,他們的平衡能力也會較差。
(4)混合型:很多腦性麻痺兒童會呈現上述幾種不同的症狀,如同時有痙攣加徐動的狀況。
腦性麻痺雖然會影響小孩一輩子,但是腦部傷害本身不會惡化;可是有時當孩子年齡增加時,腦性麻痺的症狀會變得比較明顯,因此如果沒有好好的給予早期治療,或復建,就會有關節畸形或攣縮,或其他併發症產生
腦性痲痺常合併的發展遲緩
生理學主任暨小兒神經科 楊瑞成 副教授(88年1月)
前言
腦性痲痺是一種古老的疾病,遠早在希伯來聖書或新約聖經中均有記載。近代醫學中,對於腦性麻痺的治療開始於一九八三年,由一位英國的外科醫師W.J.Little首先提及,故在當時又稱為Little病。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腦性麻痺與Little病是劃上等號。但他的記載強調初生前後時期的腦部傷害所引起的運動障礙,而現今對於腦性麻痺的概念,則擴展到從胎生期到新生兒期間,任何原因造成腦的損傷所引起的運動麻痺,都定義為腦性麻痺。但是腦部損傷並不是每個人均只造成運動障礙而已;其他如智能、言語、行動、性格甚至感覺系統,如聽覺、視覺、觸覺等種種的機能也會受到波及,造成腦性麻痺病兒各式各樣的臨床表現,難怪有的學者將腦性麻痺另外稱作腦損傷症候群。在本文中,將就腦性麻痺常合併的幾種發育遲緩加以介紹如後。
運動發育遲緩
運動發育遲緩可以說是腦性麻痺兒幾乎都有的症狀,也是父母求醫的主要訴求。障礙的程度可因腦性麻痺的嚴重度、類型或其他合併症的有無,呈現各式各樣的表現。輕的可能連父母都沒察覺的左右手習慣的改變,到嚴重的一輩子需要臥病在床。腦性麻痺的臨床症狀可依腦部受傷部位的不同大別三類:(1)錐體路徑的障礙:是造成全身性的痙性固縮或麻痺性拘縮的主因;(2)錐體外路徑的障礙:會影響安靜時四肢或體幹姿勢的安定性,或是在運動時的協調性發生問題,表現成像舞蹈症樣的多動低肌張狀態或像巴金森病樣的寡動高肌張狀態;(3)小腦系的障礙:影響各個肌肉收縮的時間性、空間性或量的分佈等微妙的控制,使運動無法圓滑的進行,造成所謂的運動失調。影響所及,當然會造成運動發育的遲緩。
根據統計報告腦性麻痺兒在三歲以前的運動發育平均較正常人慢六至十八個月,尤其是爬行動作最明顯。一般認為超過五歲若還不能走路,以後會走的機會就大大的減少了;同樣的若在三歲以前頸部仍無法直立者,大概需終身臥床。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影響預後甚大。
智能發育遲緩
有關腦性麻痺兒智能發展的研究,無論東西方均有為數頗多的報告。幾乎所有的報告均顯示:腦性麻痺兒中有多數的兒童伴有智能發育的遲緩。平均的智能指數(IQ)約在70至80之間,而智能指數低於70者約佔40至50%。當然這些檢查方法均是依照正常人的測定方法,並沒有特別考慮到受測者的身體機能或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數值可能偏低。除了總和的智能判定外,有學者曾就檢查的各個項目加以分析,試圖瞭解腦性麻痺兒的智能特性。結果發現,腦性麻痺兒較不容易達成的試驗項目包括:判斷、辨別、記憶、視覺、運動能力、圖形的摹寫等等,大抵上需要上肢運動能力的項目,通過率特別低;但對於抽象能力或理解有關的項目,則有半數以上的通過率。這顯示腦性麻痺兒的智能障礙與單純的低能兒不同,雖然智能指數的平均值低下,但並不表示所有的智能均會遲緩。因此如何找出每位病人的智能特性,對於復健與教育的設計,十分重要。
語言發育遲緩
語言的發展遲緩也是常見的症狀之一,其致病機轉主要由於發聲肌肉的異常加上不隨意運動,使得言語發育更形困難。其他外在環境因素也影響相當大,如來自周圍環境的言語性的或非言語性的刺激不夠,甚至欠缺,使得概念的形成或思考形式的養成發育受阻;另外,由於與人的接觸機會減少,因而與人溝通的技巧發展也相對的延遲;加上有些病人甚至合併有智能、聽覺或視覺異常的話,更使語言的發育雪上加霜。因此在平時對於高危險群的小孩,若對於聲音沒有明顯的反應時,應儘快求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語言或說話的發育相當重要。臨床上痙型或失調型的病兒,說話時發音緩慢而且面部表情的表達需要花相當的時間;相對的舞蹈型的病兒,由於表情過剩,聲音的控制時大時小,變化極大。
性格及行動異常
對於腦性麻痺兒的教育,除了上述各種機能的復健外,對於病兒的性格與行動上的特徵也不能不重視。日本學者橋本等人曾提出腦性麻痺兒常因感覺異常而表現出散亂性,注意力不集中,並且有脫離性、固執性等特質。有學者也提出病兒常表現成過度的對人陌生或有自傷行為、異食、撞頭等自閉樣的神經症狀。值得一提的是,病兒在運動能力與精神發育之間不平衡的狀態,常會造成心因性的情緒不安,如過度緊張、過度敏感、過度恐怖、欠缺自主性與自信心。可見腦性麻痺兒常會因氣質性的障礙,產生二次性的行動上的問題,若加上雙親的過度保護,使其自動自發的意欲減少,就會造成諸多的適應不良的情況發生。這些因素在腦性麻痺兒的教育或訓練上,不可不注意。
結語
以上是就腦性麻痺兒常伴隨時幾種發育異常做簡單的介紹。病兒除了運動的障礙外,常伴有智能、語言、感覺、行動或心理上的發展異常。隨著腦部受傷部位與程度的不同,每位病人的臨床表現可能會呈現大不相同的個人差異。因此在治療或教育此類病兒時,必須審慎的評估障礙的種類與嚴重度,再就每位病人的需要,從教育型態、教育內容及方法訂定出個別的、全人的教育指導方向,這是今後醫療機構、家庭、學校與政府共同需要努力的目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