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范陽(河北),俗姓盧,生於南海新興(廣東)。據六祖法寶壇經行由品載,其父早亡,家貧,常採薪汲水以奉寡母。一日負薪至市,聞客讀誦金剛經,心即開悟,時五祖弘忍 住蘄州黃梅之東禪院,法門甚盛。師乃前往拜謁。五祖試問其所來及欲求何物,師答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五祖謂:「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對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驚異其稟性非凡,遂使入碓房舂米,歷八月。一日,五祖令眾人各述一偈以傳衣授法,上座神秀遂於壁廊書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師聞之,謂此偈未見本性,遂請一童子代於壁間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聞之,識其為真能傳大法者,乃夜召師入室,潛授衣法,並遣其連夜南歸,隱於四會、懷集之間。 過了十餘年,唐高宗儀鳳元年(六七六)大師至南海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因有二僧辯風幡,一說風動,一說幡動,爭論不已。惠能便插口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印宗法師深器之,故依印宗出家,受具足戒。翌年,移住於韶陽曹溪寶林寺,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與神秀於北方所倡之漸悟法門相對,史稱「南頓北漸、南能北秀」。其弟子法海將其教說匯編成書,名「六祖法寶壇經」,盛行於世,為後來禪宗之宗經。後應刺史韋璩之請,於大梵寺樹立法幢;未久歸曹溪,弘布大法,道俗歸崇。神龍元年(七0五),中宗派遣內侍薛簡召師至京師,師稱疾固辭未往,帝乃敕賜磨衲袈裟及水晶缽等物,並敕改寶林寺為「中興寺」。三年,更賜「法泉寺」額。 師又曾捨宅為國恩寺,先天元年(七一二),命門人於寺內建立報恩塔。翌年七月,歸返國恩寺,八月示寂,世壽七十六。師肉身不壞,迄今仍存,歸停曹溪。憲宗時諡號「大鑑禪師」。遺錄有六祖壇經一卷、金剛經口訣等。其中六祖壇經初由法海集錄師之語要,後人多所節略,未能見祖意之全貌,元代德異乃探求諸方,得其全文。至元二十八年(一二九一),宗寶重新校對三種異本,正其訛誤,詳其節略,增補弟子之請益機緣而予印行,今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惠能本與神秀同為弘忍門下的大弟子,但因對禪的看法不同,後來遂分為南北二宗。北宗禪法多弘傳於北方貴族階層,南宗初行於嶺南一帶。後由惠能弟子神會於開元十八年(七三0)在洛陽定南北宗是非大會上,極力說明北宗禪為「師承是旁,法門是漸」,影響所及,北宗的勢力遂逐漸衰退。師之嗣法弟子四十餘人中,以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青原行思、南嶽懷讓 等最著,開後世臨濟、曹洞等五家七宗之禪。(臨濟、溈仰、曹洞、雲門、法眼等五家,加上出自臨濟之楊岐派、黃龍派,合稱七宗。) 摘錄自《佛光大辭典》
发表评论
1 条评论:
祖籍范陽(河北),俗姓盧,生於南海新興(廣東)。據六祖法寶壇經行由品載,其父早亡,家貧,常採薪汲水以奉寡母。一日負薪至市,聞客讀誦金剛經,心即開悟,時五祖弘忍 住蘄州黃梅之東禪院,法門甚盛。師乃前往拜謁。五祖試問其所來及欲求何物,師答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五祖謂:「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對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驚異其稟性非凡,遂使入碓房舂米,歷八月。一日,五祖令眾人各述一偈以傳衣授法,上座神秀遂於壁廊書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師聞之,謂此偈未見本性,遂請一童子代於壁間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聞之,識其為真能傳大法者,乃夜召師入室,潛授衣法,並遣其連夜南歸,隱於四會、懷集之間。
過了十餘年,唐高宗儀鳳元年(六七六)大師至南海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因有二僧辯風幡,一說風動,一說幡動,爭論不已。惠能便插口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印宗法師深器之,故依印宗出家,受具足戒。翌年,移住於韶陽曹溪寶林寺,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與神秀於北方所倡之漸悟法門相對,史稱「南頓北漸、南能北秀」。其弟子法海將其教說匯編成書,名「六祖法寶壇經」,盛行於世,為後來禪宗之宗經。後應刺史韋璩之請,於大梵寺樹立法幢;未久歸曹溪,弘布大法,道俗歸崇。神龍元年(七0五),中宗派遣內侍薛簡召師至京師,師稱疾固辭未往,帝乃敕賜磨衲袈裟及水晶缽等物,並敕改寶林寺為「中興寺」。三年,更賜「法泉寺」額。
師又曾捨宅為國恩寺,先天元年(七一二),命門人於寺內建立報恩塔。翌年七月,歸返國恩寺,八月示寂,世壽七十六。師肉身不壞,迄今仍存,歸停曹溪。憲宗時諡號「大鑑禪師」。遺錄有六祖壇經一卷、金剛經口訣等。其中六祖壇經初由法海集錄師之語要,後人多所節略,未能見祖意之全貌,元代德異乃探求諸方,得其全文。至元二十八年(一二九一),宗寶重新校對三種異本,正其訛誤,詳其節略,增補弟子之請益機緣而予印行,今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惠能本與神秀同為弘忍門下的大弟子,但因對禪的看法不同,後來遂分為南北二宗。北宗禪法多弘傳於北方貴族階層,南宗初行於嶺南一帶。後由惠能弟子神會於開元十八年(七三0)在洛陽定南北宗是非大會上,極力說明北宗禪為「師承是旁,法門是漸」,影響所及,北宗的勢力遂逐漸衰退。師之嗣法弟子四十餘人中,以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青原行思、南嶽懷讓 等最著,開後世臨濟、曹洞等五家七宗之禪。(臨濟、溈仰、曹洞、雲門、法眼等五家,加上出自臨濟之楊岐派、黃龍派,合稱七宗。)
摘錄自《佛光大辭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