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密宗祖師、科技巨星~一行禪師 (西元 683 ~ 727 年),又稱『一行阿闍梨』,唐代鉅鹿(河北鉅鹿縣)人。為我國密教高僧及天文曆算家,乃密教五祖之一,也是密宗教理的組織者、密宗要典《大日經疏》的作者。嘗師事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與善無畏共譯密教根本聖典大日經,受金剛智祕密灌頂。此外,又精於禪、道、數學、曆法之學。開元九年(西元 721 年),帝命其訂正傳統曆法頒行天下,所著《大衍曆》共五十二卷(此曆法自西元 763 年迄今廣受日本四方所採用),其後與梁令瓚同制黃道游儀,用以重新測定一百五十餘顆恆星位置,並算出相當於子午線緯度之長度。又由其筆錄編纂而成之《大日經疏》二十卷,至今亦為密教界所重視。 禪師俗姓張,名遂,是唐初功臣張公謹的後裔。出身顯宦世家,天資聰敏,過目不忘。二十歲左右,已博覽經史,精於曆象陰陽五行之學。一次,他幾天之內寫成《大衍玄圖》及《義訣》各一卷,闡釋楊雄的《太玄經》,得到名藏書家尹崇的獎譽而聲名大震。當時武三思獨攬朝政,猜忌正士,出於某種意圖,想與一行結交。一行鄙薄他的行為,隱而不見,適遇普寂禪師在嵩山弘揚禪要,參聽之後,深受感動,就禮普寂為師,落髮出家,時年約二十四、五歲。 出家之後,得到普寂許可,四出參訪,不遠千里到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從一位隱名的大德學習算術,內外學的造詣因而更深,名聲也更大了。唐睿宗即位(西元 710 年,二十八歲)之後,曾派東都留守韋安石以禮徵聘,一行稱疾堅辭,卻徒步走到湖北當陽去從悟真律師學習毗尼。 開元五年(西元 717 年),唐玄宗命一行的族叔禮部郎中親自去湖北請他入朝,協助善無畏翻譯《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即《大日經》)。 唐玄宗請一行進京,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要整理曆法,從新舊《唐書》〈律曆志〉的記載看來,一行開始草擬《大衍曆》是在開元九年(西元 721 年),到開元十五年(西元 727 年)完,共經過六、七年的時間。在這六、七年中,他的工作非常緊張。在曆法方面,他要做許多準備工作,如《新唐書》〈藝文志〉所載的《曆議》十卷、《曆立成》十二卷、《曆草》二十四卷、《七政長曆》三卷等書,都是為草擬《大衍曆》所提出的重要文獻。此外,他還要收集實測的資料,從天象方面去找立論的客觀根據,因此他又必須製造天文儀器以供測候之用。一行關於《大衍曆》的著作,可惜流傳下來的已經不多;當時以及後代對於他的技術之巧、曆算之精,非常景仰,因此別人的許多有關著作,也用一行的名字。 《新唐書》(天文志〉記載︰開元十一年(西元 723 年),一行和率府兵曹參軍梁令瓚,用銅鐵鑄成可以測量星宿運動和考察月球運行規律的黃道遊儀。測候結果,證實了恒星的位置有移動,畫成三十六張圖,深得唐玄宗的嘉許,親為黃道遊儀制銘。接著,一行又受詔和梁令瓚等製造渾天儀。渾天儀是中國古代研究天文的重要儀器,創始於西漢武帝時的洛下閎。東漢安帝元初四年(西元 117 年),張衡就改用漏水來轉動;後來又屢有修改,經過一行和梁令瓚的改制,才比較完備,能夠正確觀察太陽及五星的運轉情形。 一行的佛教著作見於著錄的有︰《攝調伏藏》十卷、《大日經疏》二十卷、《大毗盧遮那佛眼修行儀軌》一卷等共八種。其中應以組織密宗教理的《大日經疏》為代表。《大日經疏》對於中國密宗的貢獻,除了把經中『文有隱伏,前後相明,事理互陳』的地方解釋明白,保存了善無畏所傳的圖位,和注明許多事相的作法與意義之外,更重要的是發揚大乘佛教世出世間不二的積極精神,使密宗教理合理化。 據《開元釋教錄》、《續古今譯經圖紀》、《宋高僧傳》等書所說,一行曾從金剛智咨詢密法,請譯《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四卷、《佛說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一卷,並受灌頂。因此一行是傳承胎藏、金剛兩部密法的大阿闍黎。他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是極為重要的。可惜他積勞成疾(玄宗撰碑文有「吐血忘倦」之語),不到五十歲就圓寂了。 由於一行禪師對我國的天文曆法研究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根據《舊唐書》〈一行傳〉載,玄宗特賜諡曰「大慧禪師」美稱,並「為一行制碑文,親書於石,出內庫錢五十萬為起塔於銅人之原。明年,幸溫湯,過其塔前,又駐騎徘徊,令品官就塔以告其出豫之意,更賜絹五十匹以蒔塔前松柏焉。」可以想見當時朝廷對於一行的尊仰和懷念。 摘錄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佛光大辭典》
发表评论
1 条评论:
中國密宗祖師、科技巨星~一行禪師
(西元 683 ~ 727 年),又稱『一行阿闍梨』,唐代鉅鹿(河北鉅鹿縣)人。為我國密教高僧及天文曆算家,乃密教五祖之一,也是密宗教理的組織者、密宗要典《大日經疏》的作者。嘗師事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與善無畏共譯密教根本聖典大日經,受金剛智祕密灌頂。此外,又精於禪、道、數學、曆法之學。開元九年(西元 721 年),帝命其訂正傳統曆法頒行天下,所著《大衍曆》共五十二卷(此曆法自西元 763 年迄今廣受日本四方所採用),其後與梁令瓚同制黃道游儀,用以重新測定一百五十餘顆恆星位置,並算出相當於子午線緯度之長度。又由其筆錄編纂而成之《大日經疏》二十卷,至今亦為密教界所重視。
禪師俗姓張,名遂,是唐初功臣張公謹的後裔。出身顯宦世家,天資聰敏,過目不忘。二十歲左右,已博覽經史,精於曆象陰陽五行之學。一次,他幾天之內寫成《大衍玄圖》及《義訣》各一卷,闡釋楊雄的《太玄經》,得到名藏書家尹崇的獎譽而聲名大震。當時武三思獨攬朝政,猜忌正士,出於某種意圖,想與一行結交。一行鄙薄他的行為,隱而不見,適遇普寂禪師在嵩山弘揚禪要,參聽之後,深受感動,就禮普寂為師,落髮出家,時年約二十四、五歲。
出家之後,得到普寂許可,四出參訪,不遠千里到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從一位隱名的大德學習算術,內外學的造詣因而更深,名聲也更大了。唐睿宗即位(西元 710 年,二十八歲)之後,曾派東都留守韋安石以禮徵聘,一行稱疾堅辭,卻徒步走到湖北當陽去從悟真律師學習毗尼。
開元五年(西元 717 年),唐玄宗命一行的族叔禮部郎中親自去湖北請他入朝,協助善無畏翻譯《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即《大日經》)。
唐玄宗請一行進京,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要整理曆法,從新舊《唐書》〈律曆志〉的記載看來,一行開始草擬《大衍曆》是在開元九年(西元 721 年),到開元十五年(西元 727 年)完,共經過六、七年的時間。在這六、七年中,他的工作非常緊張。在曆法方面,他要做許多準備工作,如《新唐書》〈藝文志〉所載的《曆議》十卷、《曆立成》十二卷、《曆草》二十四卷、《七政長曆》三卷等書,都是為草擬《大衍曆》所提出的重要文獻。此外,他還要收集實測的資料,從天象方面去找立論的客觀根據,因此他又必須製造天文儀器以供測候之用。一行關於《大衍曆》的著作,可惜流傳下來的已經不多;當時以及後代對於他的技術之巧、曆算之精,非常景仰,因此別人的許多有關著作,也用一行的名字。
《新唐書》(天文志〉記載︰開元十一年(西元 723 年),一行和率府兵曹參軍梁令瓚,用銅鐵鑄成可以測量星宿運動和考察月球運行規律的黃道遊儀。測候結果,證實了恒星的位置有移動,畫成三十六張圖,深得唐玄宗的嘉許,親為黃道遊儀制銘。接著,一行又受詔和梁令瓚等製造渾天儀。渾天儀是中國古代研究天文的重要儀器,創始於西漢武帝時的洛下閎。東漢安帝元初四年(西元 117 年),張衡就改用漏水來轉動;後來又屢有修改,經過一行和梁令瓚的改制,才比較完備,能夠正確觀察太陽及五星的運轉情形。
一行的佛教著作見於著錄的有︰《攝調伏藏》十卷、《大日經疏》二十卷、《大毗盧遮那佛眼修行儀軌》一卷等共八種。其中應以組織密宗教理的《大日經疏》為代表。《大日經疏》對於中國密宗的貢獻,除了把經中『文有隱伏,前後相明,事理互陳』的地方解釋明白,保存了善無畏所傳的圖位,和注明許多事相的作法與意義之外,更重要的是發揚大乘佛教世出世間不二的積極精神,使密宗教理合理化。
據《開元釋教錄》、《續古今譯經圖紀》、《宋高僧傳》等書所說,一行曾從金剛智咨詢密法,請譯《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四卷、《佛說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一卷,並受灌頂。因此一行是傳承胎藏、金剛兩部密法的大阿闍黎。他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是極為重要的。可惜他積勞成疾(玄宗撰碑文有「吐血忘倦」之語),不到五十歲就圓寂了。
由於一行禪師對我國的天文曆法研究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根據《舊唐書》〈一行傳〉載,玄宗特賜諡曰「大慧禪師」美稱,並「為一行制碑文,親書於石,出內庫錢五十萬為起塔於銅人之原。明年,幸溫湯,過其塔前,又駐騎徘徊,令品官就塔以告其出豫之意,更賜絹五十匹以蒔塔前松柏焉。」可以想見當時朝廷對於一行的尊仰和懷念。
摘錄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佛光大辭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