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護照顧生活實錄

看護照顧生活實錄

31 条评论:

David168 说...

2006.11.27  中國時報
台灣百太郎 投入高齡看護市場
林倖妃/專題報導


日本漫畫《看護工向前衝》描述高中生百太郎眼見日本面臨高齡社會衝擊,熱血沸騰地去當看護,投入照顧老人。台灣照顧服務市場也出現「百太郎」,不到三十歲的石棠旭為老人洗澡兼整理家務,樂在其中;周翠璿從高中就在醫院看護病患,如今全家合作開設養護機構。

日本老化速度冠居全世界,老年人口比例突破二十%大關,日本少女漫畫家草花里樹轉型推出《看護工向前衝》,以百太郎當看護工的所見所聞,探討日本看護保險制度,切中社會需求,引起相當回響。


台灣政府的長期照護制度仍在起步階段,在以中高齡婦女為主要人力的照護市場上,男性工作人員不到百分之一,年輕男性更是鳳毛麟角,但已出現活生生的台灣版「百太郎」。

石棠旭與老人鬥智 薪水難餬口

曉明社會福利基金會照顧服務員石棠旭不到三十歲,已擔任照服員七年之久。他是高職機械科畢業,服兵役時因宗教信仰服替代役,在台中市政府公辦民營的居家服務資源中心照顧老人。他看到中心內失智老人猶如夢遊般到處遊走,走路中會突然失禁,大小便拉了一褲子,令年輕的他受到相當驚嚇。

石棠旭說,有的失智老人進入日托中心後,想盡辦法和照服員「鬥智」,一心想逃走,完全超乎他的想像。但隨著時日漸增,他卻深為這份工作著迷,尤其是為老人清潔乾淨時,老人眼中散發的光輝更令他感動。

他退伍後思考再三要繼續照顧老人的工作,父親以要把屎把尿可能傳染疾病,意圖勸阻。但他還是成為曉明基金會的照服員,接受派遣到老人和身障者家中生活照顧,包括換尿布、洗澡、作家事等。

被他照顧的老人包羅萬象,他說,有的老人個性龜毛,每周兩次的打掃要求一塵不染,一定要手摸不到灰塵才罷休。他印象最深的是,有個老人年輕時是海軍還是潛水員,失智後卻很怕水,替他洗澡要趁他不注意時帶到浴室,太太和他聊天轉移注意力,石棠旭再趕緊抹肥皂、沖水。

雖然石棠旭像日本百太郎,對擔任看護工同樣充滿熱情,但他坦承,每月平均薪資僅一萬八千元,如果老人過世以致出現空檔,連生活都難以為繼。他的太太能體諒,但為支撐「理想」,現在他兼兩份工作,一天工作超過十二小時,總收入不超過三萬元。

周翠璿背書包學照護 投入安養業

石棠旭的父親反對他加入照服業,但從高二開始就在醫院當看護的周翠璿有媽媽攜手打拼。周翠璿當時就讀以升學為主的彰化女中,媽媽引領入門,每天放學後揹著書包到醫院看護病患,為家屬無法照顧的患者拍背、注意點滴注射狀況,忙中偷閒讀書,隔天一早再揹著書包上學去。

周翠璿說,暑假時,同學都在圖書館或學校拚聯考,她連續兩個月都在醫院度過,即使大學聯考考完當天下午,她也趕緊回到醫院,直到進大學報到前三天才踏出醫院。因為在醫院看盡人情冷暖,她充分感受到「死不足懼、老才可怕」。

周翠璿如今和媽媽開設老人安養機構,一開始兩人照顧一個病患;現在連開兩家,哥哥和嫂嫂全家一起投入照顧老人。她說,家人同心協力的感覺很棒,唯一的遺憾是少有機會可全家出遊。

石棠旭最大的願望是,兩年後可專心做照顧服務員。他說,若能有年輕人從事照顧服務,對老人和身障者確實有很大幫助;照服員從中得到的快樂絕非外人所能想像。若政府能多改善工作環境,他一定會當成終身志業。

David168 说...

照護失智》唉!老人顧老人

【聯合報/立犀內子/桃園市】


感謝老公體恤,21年前即將單親的老媽接過來住。

老媽天性善良溫婉,酷似彬彬有禮的日本婦人,然而年紀越大,個性越變越烈,舊事牢記、新事即忘,有時妙語如珠、有時卻像暴君蠻橫無理。剛開始很納悶,人到老為什麼會性情大變,而且開始多疑多慮,請教醫師才知失智症已悄悄附在她身上。

輕度時,她懷疑家人偷她的錢、東西,其實是藏起來忘了。三更半夜溫菜叫家人起床吃晚飯,要她看外面黑暗的天空,卻稱吃晚飯時天空當然暗囉!要她洗澡,說「沒帶衣服來妳家」。半夜燒開水,整個壺燒黑,兒子起來尿尿才發現。

中度時,半夜、清晨尿濕褲子滑倒,幫她換褲子,會猛打我。常吃飽不久又叫餓,或吵著要回她的家。外出已經回不了家,我在縣政府申請電子手環,有姓名、地址、電話資料,她常吵著要拿掉,我說手環很漂亮。

嚴重時,大小便失禁……,還在一次急診住院時,因看護沒注意,痰卡住,缺氧而成植物人已四年半。年逾花甲的我,雖不堪負荷,仍繼續努力照護中!

【2006/12/03 聯合報】@

David168 说...

照護失智》為了爸爸,我改行做看護

【聯合報/張琴/基市仁愛】


四年前某天,父親打電話給我:「丫頭,他們來抓我了,我什麼都不帶,妳要好好照顧自己哦!」

我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可父親說不清楚,只是一個勁兒地哭。我只好放下手邊工作,奔回家去,這才發現父親一個人愣愣地坐在客廳,旁邊什麼人也沒半個。

這之後,父親總在我上班時打電話來,哭訴他要被抓了,只是我一直忙得沒時間理會他。

等到我正視這個問題時,父親已快不認識我了。他常對我問:「小姐,我丫頭到哪裡去了?」這樣的問話總讓我近乎發狂。接下來有近兩年的時間,我辭職在家獨立照顧。

某次父親的醫師聽完我口述父的病情後對我說:「我不擔心妳父親,我倒擔心妳。」這一說讓我長期的壓抑徹底崩潰,我在醫師面前哭得撕肝裂肺,才接受建議,讓父親住進護理之家。

把父親交給護理之家後的我,休息半個月正想重新找工作時,看到看護培訓的消息。經過120個小時的訓練,我到護理之家一邊工作,一邊陪伴父親,這才發現,有失智老人的家庭竟是這麼的多。

現在的我是個專業看護,像我這樣從事看護工作的家屬應該不多,也深深覺得家有失智老人的家屬,除非自信有超乎常人的EQ、愛心和耐心。否則,照護的工作最好還是尋求專業。

因此,「失智路漫漫,尋求專業不寂寞」,是我面對父親失智近四年的最大感想。

【2006/12/04 聯合報

David168 说...

照護失智》兒名念不停 阿嬤失蹤去尋子

【聯合報/揚心/桃縣龍潭

開放大陸探親後,父親幾經準備終於順利踏上歸途。然而回台時,我們沒有在他的眼中看到歡愉和滿足,反倒是憂心忡忡,愁容滿面。原來爺爺已過世,奶奶也因失智竟沒能認出父親,他的難過和失望溢於言表,終日愁眉不展。

我們在多方安排下,總算如願將奶奶接來與我們同住,父親也在極短的時間內辦妥退休,親身在奶奶跟前服侍。舉凡奶奶的飲食、穿著及生活大小瑣事,事必躬親,不曾有稍許怠慢。最難得的是,他總是輕聲和奶奶說話,並常牽著她的手去散步、去逛街、去爬山,就像小時候他對我那樣。

但我總覺得她像一個住在我們家的陌生人,不但左右我們的作息,還強佔了我的父愛,更常無聲無息地就往外走去,偏偏不知道回家的路,我們只好放下手邊的工作,任由她硬生生打亂我們原先完好的步調。

每當這種不可細數的突發狀況,父親雖然對奶奶依然溫柔,卻對我們表現出極大的憤怒和不滿。在那個準備聯考的神經緊繃時期,我竟對她的存在充滿排斥。

直到一天夜裡,我無意間看到年邁的父親像個孩子般哭倒在奶奶懷裡,頓時明白父親心中的遺憾和珍惜。從此,我也像父親一樣,常牽著奶奶外出,常和她輕輕地說「悄悄話」。

在一次次的相處中,我知道了奶奶為什麼老是「釘子」、「釘子」的念個不停,原來「丁子」是父親的小名,而奶奶只記得她的兒子幼時的情景,偶爾的失蹤也只是為了出去找還沒回家的兒子。難怪她總是口中叫著「丁子」,然後把我摟在懷裡輕輕拍著背。

直到現在,我依然清楚得記得,當時的感覺是感動、是幸福,完全沒有一絲一毫的不自在。

【2006/12/05 聯合報

David168 说...

照護失智》誰是你兒子?老公每天考阿嬤

【聯合報/清蘭/南市南區】


老公又在與婆婆對話了。

「我是誰?」「你是阿新啦!」

「我是你什麼人呢?」「你是我兒子嘛!」

「妳有幾個兒子呢?」「四個啦!」 「不對! 不對!兒子只有兩個,另外兩個是女兒啦!」

兒子曾開玩笑地說:「奶奶一定很討厭老爸,因為每天都要考試。」看著一臉茫然的婆婆及無奈的老公,我是三分辛酸,七分不捨。

婆婆有失智前兆已一年多,可是先生一直不願意接受心中偉大的媽媽成了失智症患者的事實。老公總認為那位在公公癌症去世後,勇敢而堅強地將他們兄弟姊妹撫育長大,並完成大學教育的婆婆是不可能失智的。

婆婆也的確是位了不起的傳統女性。在我與她老人家相處的卅年歲月中,她一直是生活規律、飲食節制,平日三餐皆自我打理,定時定量。無論何時看到她都是整整齊齊、清清爽爽的,難怪老公無法接受婆婆居然連大小便都無法自理,更怕有一天可能連他也不認得。

周末,又傳來老公焦慮的聲音。

「我是誰?」「你是我兒子呀!」

「他是誰?」老公指著剛從高雄回來的兒子。

「他也是我兒子。」

「不對!不對!」 老公急著解釋:「他是我兒子,是你的孫子啦!」

【2006/12/06 聯合報

David168 说...

照護失智》老爸半夜去上班

【聯合報/嘮叨媽媽/北市松山】


父親在商場上叱吒風雲四十多年,四年前因為心肌梗塞和經營的事業一蹶不振,從此走入失智老人的行列。

他的記憶永遠停留在上班的日子,三更半夜刮鬍子、梳著僅剩下可以數的頭髮,穿戴整齊準備上班。

他和我們不但有「時」差和「食」差的困擾,也有「溫」差的不同,他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吃飯,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睡覺,開著冷氣又要開暖氣;過去唯一的娛樂「看電視」,現在已經成為「被電視看」;時下流行的「內衣外穿」,常發生在他身上;一星期的藥物一次吃完;兒子、孫子分不清楚。

做為兒女的我們,也不知道能為他做些什麼,大哥在大門口安裝了一個開門的警告器,每晚臨睡前將開關打開,預防他三更半夜去上班。二哥在工作之餘,常帶他到公園走走。我也每天定時幫他量血壓、每周定時量血糖。母親則每天提醒他吃飯、吃藥、穿衣、解便。我們常聆聽他細說不清楚的從前、不合邏輯的過去。

很難想像,曾是一位呼風喚雨、擁有上千名員工的老闆,現在卻像嬰兒般地需要我們的呵護、照顧。我真心期待,在他有限的餘年,能夠快快樂樂安度。

【2006/12/10 聯合報

David168 说...

照護失智》家人扮演員 她入戲

【聯合報/默子/南縣下營】
2006.12.01 03:34 am

大姊的婆婆守寡數十載,含辛茹苦獨自養育七個兒女,幾十年的苦日子過去了,個個學有所成,總算苦盡甘來。沒想到,八十好幾的老人突然失智,時好時壞,三個兄弟輪流照顧,原本在鄉下老家住慣了,一到陌生的大都市就像走迷宮般,成天只能待在公寓裡。

那時候娘家三姊生病,每個月到大姊處住幾天方便就醫,適逢親家母也在那兒小住。原本她和我們姊妹都很熟悉,腦筋清楚時就像往常一樣話家常,發病時可就六親不認了,只認得大姊夫。

有一回,三姊收拾行李要回家時,親家母可是一刻不敢放鬆,直叫我幫忙盯著「那個小偷」在拿家裡的東西。幾次經驗後,我們想出一個辦法,告訴親家母是電視演員拍戲,在旁邊看有點心可以吃喔!

她一開始半信半疑,看了一輩子的電視劇,想不到演員會來兒子家演戲,而且大姊提供的熱食冷飲一樣不缺。過了一段時日,不忘向客串當演員的三姊和我說再見,歡迎常來拍戲。爾後,她不再疑神疑鬼有人偷東西,因為那些都是演員的道具。

或許艱辛走過數十寒暑,八十幾年的人生戲她演得盡職。對一個內心孤獨大半輩子的老人,失智後仍有群晚輩不離不棄,也是一種福報吧!

【2006/12/01 聯合報】

David168 说...

照護失智》綁布條 老伴愛相隨

【聯合報/施秋娟/高縣鳳山】
2006.12.01 03:34 am

老媽失智已整整八年了。

她由可自行處理日常生活的輕微失智,到需人在旁協助日常生活的中度失智,甚至這兩、三年來完全無法自理日常生活的重度失智,舉凡更衣、餵食、沐浴、大小便處理、散步、活動、預防跌倒等,沒有一樣不是依賴老爸。

老爸每天早上醒來,幫媽媽漱洗完後,就帶著老媽在屋後山坡地旁散步。他手挽著媽媽,老媽踩著小碎步跟著老爸走;有時老媽不想走動,就會看見老爸陪著老媽坐在樹旁休息,講著他們年代所經歷過的故事給媽媽聽,媽媽靦腆地笑著說:「記得!記得!」

老媽有次半夜自行走出屋外,跌倒於山溝旁,讓全家急死了。老爸為了調整媽媽晚上不睡覺會亂跑的睡眠混亂,白天總是盡力讓媽媽活動;睡覺時,為了預防媽媽再次走失,只見老爸拿布條將自己的手與老媽綁在一起,但老媽仍會去解開布條。

老爸最後心肌梗塞病倒了,他在進心導管室時,不擔心自己的病情,反而告訴我們兄妹:「不可以將媽媽送進安養院,我出院後自己再照顧媽媽!」

我們雖想盡所能地照顧父母,但我們尊重爸爸的決定,因為,我們相信,老爸一定會給老媽最好的生活方式。所以,媽媽雖然失智、失能了,但幸好有老爸在旁!

【2006/12/01 聯合報】

David168 说...

照護失智》我的「女傭」 不准搶

【聯合報/冰山來客/北縣三重】
2006.12.01 03:34 am

八十高齡的大姨從國外回來過壽,雖然多年不見,但大姨依舊口齒清晰,頭腦身體都百分百的靈活。相較之下,年屆九十的大姨丈雖然身子骨硬朗,但對我們卻好像視若無睹,只像小孩子一樣呵呵地笑,嘴裡還念念有詞,你說東,他說西,讓人摸不著頭腦。

私下問大姨,才知道姨丈幾年前患了失智症,記憶中除了大姨,連兒女都不認識了,看大姨說得一派輕鬆,好像一點都不擔心似的。

大姨看我們很緊張的樣子,反而開導我們︰「他連他自己是誰都不記得了,怎麼還會記得你們?他也不過把我當成按時叫他吃飯睡覺的女傭罷了。」

大姨過壽那天,我們都大獻殷勤,逗得大姨好不開心,正在興頭時,大姨丈突然硬拉著大姨的手不准我們再靠近,還發了脾氣,弄得大家一頭霧水,還好大姨輕鬆解了圍。

事後大姨說,這已不是姨丈第一次「吃醋」了,他總錯把別人對大姨的熱情誤會成要搶他的女傭。大姨的一番話讓我哭笑不得,但她倒是樂天地說︰「這樣也好,他就不會想離家出走了。」

看著大姨的豁達,我感受得到,在大姨眼中,失智大姨丈像個可愛的老頑童,即便是種負擔,她也甘之如飴,甜蜜如初!

【2006/12/01 聯合報】

David168 说...

照護失智》婆婆成嬰兒 公公是媽媽

【聯合報/紫雲/屏東市】


公婆生長在大陸北方農村,結婚時,公公不滿十二歲稚齡,婆婆也不滿十五歲,兩個大孩子在婚姻生活中一起成長,已近四分之三世紀。

八年前婆婆因血栓中風,開始只是行動不便,緊接著心智的退化快如溜滑梯,短短幾年,已返老還童至嬰兒階段,不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家人更完全認不得,語言能力也迅速退化,如今開口只會叫公公「媽」。

這幾年,雖雇請外傭協助照顧,高齡公公還是整天陪伴著婆婆,把婆婆當老嬰兒,照顧得無微不至,不時購買一些會發聲的嬰幼兒玩具,只求逗樂婆婆,甚至自任「老萊子」,以娛「老妻」。

人生歲月長,公公常年照顧失智婆婆的艱辛,我們不忍也不捨;曾與公公商量,是否考慮讓婆婆住進安養中心,公公堅決反對。

公公說,他們從小一起成長,婆婆照顧他一輩子,如今換他來照顧婆婆,天經地義,理所當然,是情份、也是本份,他無怨無悔。

婚姻的長河,涓涓細流,公婆一路攜手同行,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牽手邁進四分之三世紀,如此的真愛一世情,彌足珍貴,更給了我們最佳典範。

【2006/12/11 聯合報】

David168 说...

照護失智》照顧老媽難 小弟一路陪

【聯合報/梅子/南縣永康】


雖然母親離開我們五、六年了,但她往生前一年,失智情形之嚴重、照顧之困難,如今回想,仍覺心痛又無奈。

母親育有兒女九人,含辛茹苦把一群兒女拉拔長大。父親去世後,留下孤零零的母親,兄弟們商量如何公平分配奉養母親,幾經協商不成,么弟接母親回台北奉養。

九二一大地震,母親受到驚嚇,不慎跌傷大腿,送醫治療,過去即有輕微失智現象的她,出院後變得更加惡化。兄弟們有意把她送至安養中心,我於心不忍,從南部北上,打算長期照顧母親。

母親的失智愈來愈嚴重,焦慮、失眠、躁動不安……等,有時連續幾天都不睡覺。照顧這樣的病人,長期下來,心力交瘁,幸好有么弟夫妻倆與我共同承擔,讓我有片刻喘息的機會。

有人說:「多子多孫,多福氣」,我看也不見得,只是人性的善惡、個性的差異,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截然不同。幸好有么弟夫妻,讓我在照顧母親漫長的路上,還不至於感到寂寞。

【2006/12/12 聯合報

David168 说...

失智照護》阿嬤自稱小妹妹 裝得美美逛大街

【聯合報/信天翁/花蓮市】


舍妹的婆婆五年前罹患了老人失智症,變得不認識周遭的親人。由於妹妹的公公已逝十多年,妹妹與妹夫久任教職,上課及研究工作相當繁忙,無奈之下只能將婆婆送進安養中心,但一有空閒或者遇到假期則馬上前往探視。

妹夫的幾位姊妹們也共同分擔起輪班陪伴老媽的責任,大家經常交換心得後發現,老人失智症雖然復原機會不大,但透過妥當地關心與引導,還是能夠幫老病患改善生活品質,甚至讓他們生出期待念頭,進而減輕病情惡化的程度。

妹妹就發現,婆婆挺喜歡外出,總是把自己打扮得乾乾淨淨,然後靜待妹夫向安養中心請假。儘管老人家誰也不認得了,總是自稱小妹妹,不過,開心都寫在臉上,帶她暫離安養中心到處逛逛,只要牽好她的手不放鬆,倒也沒啥問題,周遭體諒關切的眼神或話語,更讓妹妹與妹夫感受到社會上的大愛。

妹妹常說:「婆婆失智雖然不幸,但家族親情卻更加凝聚,大家也更懂得感恩與回饋了。」的確一語中的!

【2006/12/14 聯合報

David168 说...

照護失智》老爸半夜叩門:我要吃早餐

【聯合報/林斯/北市大安】


半夜十二點,我剛躺下要睡覺,爸爸推門進來了:「女兒,天亮了,我要吃早餐。」我當場嚇出一身冷汗,心想以後這日子怎麼過啊?

但我壓住內心的焦慮,牽起爸爸的手,帶他回隔壁的睡房,先拉開窗簾說:「看,外面好黑呀!這是半夜哦!」然後要他看房間的大鐘:「先吃個餅乾,但早餐還要等六個鐘頭呢!」經過睡得正熟的外傭:「您瞧!每個人都在睡覺,我們也要閉眼再睡一下。」我輕撫著他的頭,好像在安撫小孩。

早上起來,爸爸就比較清醒,總是追著我問:「女兒啊!為什麼我會在你家住那麼久呢?我該回北投老家了。」

「老家沒人,別回去吧!」

「那以前家裡的人呢?」這一問,我眼淚差一點飆出來。

「哦!您忘媽媽去美國養病,哥哥去美國照顧她呀!北投老家暫時空啦!」

「空——啦?哎——好,那我就暫時不回去了。」沒想到那麼容易就把爸爸搞定,我不用說出母親去世、兄弟移民的事實,真是謝天謝地。

照顧失智的爸爸,讓我好似回到25年前照顧年幼兒女的日子,也讓我深思再三:當年我能耐心撫養兒女長大成人,今天更該有耐心照顧恩重如山的老父。這樣一想,種種的酸苦,都化成絲絲的溫馨,點滴在心頭。

【2006/12/15 聯合報

David168 说...

照護失智》大嫂以愛相伴 大哥玩記憶拼圖

【聯合報/張瑜/北市大安】


三年前,原本舉止溫文的大哥忽然變得暴躁多疑;大嫂成為他的頭號出氣筒,弟妹們也常無故挨罵。更糟的是大哥開始將財物、存摺東藏西藏,藏罷即忘,找不到時就懷疑被人偷走;嚇得親友不敢登門、兒女孫輩視回家為畏途。

大嫂對大哥一向崇拜加眷愛,以為大哥的找碴鬥氣,只是退休後生活暫失重心,適應不良;因此對他的無理取鬧,總是溫柔以待。直到一天接到女兒電話:「請您告訴老爸,他若再一直打電話到辦公室,我就快被炒魷魚了!」她說大哥一連三天,每天都打十幾通電話找她,讓她非常難堪,同事們更是不勝其擾。

發覺狀況嚴重,大嫂千方百計「哄」大哥到醫院看診,經過檢查,醫師診斷是「阿茲海默症」,大哥竟成失智老人!所幸他的病尚屬初發,可藉藥物緩和症狀。

三年來大哥的生活起居,大嫂從不假手他人。得暇更遍閱醫書,多方查詢有關失智者的復健及食療資訊;凡有助於改善失智症狀的食物,她都耐心哄大哥吃食。大哥雖由步履蹣跚而跛蹇難行,如今必須以輪椅代步,大嫂還是殷殷相伴,或陪他讀誦詩詞吟唱老歌、或翻看舊時照片回憶兒孫成長趣事……;她希望用愛拼貼大哥的記憶編碼。

每次見到大嫂,總覺得她的身形又消瘦些、臉龐更見憔悴,讓我十分心疼;勸她不要過於操勞,她總是說:「只要能陪伴他,就覺得很幸福。」大哥雖失智,日子卻過得寧靜安詳;這一切,要感謝我最敬愛的大嫂。

【2006/12/17 聯合報

David168 说...

照護失智》拐媽媽走路 兒子用心良苦

【聯合報/神農/南市東區】


住家附近的社區公園,是晨起運動的好地方,每天前往報到的,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閒母涼父」,其中一對母子檔,身影特殊,常常引起初來者注目。母子檔中的媽媽年近八旬,罹患失智症,兒子把母親帶到公園後,就讓她隨意走動,看看草木變化,接受鄰人招呼「刺激」,甚或嘗試聊幾句,把這些與外界的接觸當成復健的一部分。

雖然母親走起路來一跛一拐的,有點辛苦,有時走不到兩分鐘,就「偷懶」坐下,兒子只好「連哄帶騙」地加油,阿公阿婆也在旁幫忙打氣,鼓勵她繼續「走下去」。

凡努力過必有代價。將近七年了,這位母親的情況和我初見時一樣,雖未變好,卻也沒有惡化。對失智患者而言,沒變差就是有進步。這對母子不諱疾而坦然面對,讓病人擁有更多活動空間,減低退化速度,相當難得。

然而,就跟所有失智症患者家庭一樣,照顧患者與生活壓力常讓人喘不過氣來。問這位兒子為何不請外勞或送進養護中心代勞?他說,除了親情不捨,更重要的是經濟因素。或許這也是大部分失智症家庭面臨的最大困境吧!

【2006/12/18 聯合報

David168 说...

照料心情】第一次看見老爸的裸體
王競康(台南縣)


爸爸今年83歲,我55。記憶當中,似乎從來不曾和爸爸有過比較親密的肢體接觸。

已經罹患阿茲海默氏症與帕金森氏症多年的爸爸,在藥物控制下還不曾有太大惡化狀況,只在意識、行動上漸顯疲態,步履也已經因為關節和肌肉無力益顯蹣跚,不復往日大步邁出雄風;記憶更似被蠶食了的桑葉,一塊、一塊緩慢而明顯地消失掉,英雄白頭最是不堪。

近來,爸爸身體每況愈下。這些日子已經惡化到偶爾遺忘排泄功能機制,媽媽私下拉著我,未語卻已淚潸潸,說爸爸情況不樂觀。身為「醫生娘」的媽媽,對於死亡當然不陌生,可是一旦臨到至親、摯愛的人,內心的傷痛自然也和常人無異。

這幾天,爸爸又因為多重併發症住進了醫學中心的內分泌科病房,年已八旬的媽媽在醫院與家中兩地穿梭,看了的確於心不忍,照護責任自然落在我這個長子肩頭。

夜裡,病房區顯得冷清,我在陪病小床上和爸爸病床比鄰,第一次為他換上紙尿褲的感覺簡直比大部隊的圖上軍演還來得繁複、緊張與手忙腳亂,只因為面對著自己父親的裸體很尷尬,還好兩、三次之後也就熟能生巧,當然其中還包括了心理的調適。但是不久之後當面對爸爸已常常無法控制排便功能,只能協助他清洗滿溢沾附在身上的穢物時,又一次面臨不知如何著手的困窘。

浴室裡明亮燈光益顯爸爸危危顫顫衰老身軀,小血管在略微透明的皮膚下泛出一塊塊紫藍色斑影,那是我從來不曾見過的景象。我調整、試過水溫,拿著蓮蓬頭為他仔細盥洗,看見爸爸的眼神似乎已經穿越了有形的水泥森林,飄落在遙遠不知名處所。那模樣,也是我從來不曾見過的景象。很難揣摩爸爸心中感受,是不是覺得叱吒半生到頭來卻是如此無能為力不堪的難過?還是又再回憶起某樁難忘往事?我無從知曉也揣測不出,因為他始終不曾開口講話。

待為爸爸重新兜好紙尿褲,穿上衣衫,就在我俯身為他扣起釦子當下,已經很久不曾跟我有情感互動的爸爸突然輕輕拍了我的頭,兩下,就這麼一個動作,讓我霎時感傷起來,除了這段期間為他更衣、清理之外,這可是自小到大,我們之間數算得出來,較為親密的肢體接觸呀!

David168 说...

2006.01.08  中國時報
植物人弟弟 她永不放棄
文:蔡長庚


未滿30歲的林麗瑞在大林慈濟醫院大廳昏倒後,她才知道自己不堪負苛的身體,竟已虛弱至此,但她還是扛起照顧全家之責,照顧已癱瘓一年多的弟弟林煌建。

去年10月,林煌建因車禍送進醫院後,醫生提出「你們可以考慮放棄」的建議,已出嫁在大林慈濟醫院前開設巧珍素食自助餐的林麗瑞,對弟弟這麼年輕就要離開,有分不捨和照顧的責任,心中只有一個想法「我不放棄」。


林麗瑞抱著弟弟 四處求醫

因為不放棄,一年多來,林麗瑞抱著已成植物人的弟弟林煌建到處奔波治療,聽說那兒有良醫,她就抱林煌建前往求醫。大林、苗栗兩地往返不便,為了方便照顧,她把母親、弟弟及智障的哥哥接到大林來住。

林麗瑞國小三年級就失去父親,讓她不願再失去親人,但一個弱女子有兩個年幼子女要照顧,還要開店做生意,又要照顧母親、智障哥哥和植物人弟弟,她花光積蓄用盡體力,卻沒有休息的空擋。

付出有了回報 弟弟會笑了

照顧全家六口已很吃力,還要照顧植物人,更是難以負荷,但她弱小的身軀卻像是突然有了神力般,可以抱起高她20公分的弟弟,幫弟弟洗澡、按摩、餵食,送弟弟到醫院復健,有時因抱不動而和弟弟雙雙跌落床下時,她也只能哭泣。別人很難想像林麗瑞是如何度過這一年,林麗瑞只知自己很累,很想休息,但環境和責任讓她不敢休息,如果不是在醫院大廳昏倒,她實在不知自己一路熬過來,竟已到熬不下去地步。

林麗瑞的付出有了回報,原本已成植物人,沒有任何反應的林煌建,第一次舉起手比出1的手勢時,林麗瑞哭了,她相信的奇蹟,終於有了出現的曙光。現林煌建已可以做出笑臉回報林麗瑞,可以學著如何坐著,看著林煌建的笑,林麗瑞總在他耳邊,叮嚀著林煌建要趕快好起來,好起來後要做好人。

在林麗瑞身體已難負荷時,慈濟醫院裡的志工知道了林麗瑞的情形,適時的伸出援手,協助照顧林煌建,也協助照顧林麗瑞的兩名子女,讓林麗瑞可稍微喘息的機會,不過責任仍未了。林麗瑞說,她一定要照顧弟弟到會走路,可以自己走路去復健。這一天還要等多久?慈濟志工們幫著祈禱盡早到來

David168 说...

2005/5/30
因為對疾病的不了解,病患和家屬間的閒隙加深了;
因為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愛就會輕易地從眼前流逝了。
粟栗

台灣失智症協會專業設計志工


  媽媽在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時,在家中並沒有引起很大的波瀾,除了輕度中風,十多年的高血壓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就讓全家覺得媽的退休生涯就是跑醫院、打針吃藥,現在只不過是再多拿一包藥罷了。再加上媽未曾受過教育、社交圈子也小、親子間的連繫又很薄弱,年紀大了「癡癡呆呆」也很正常。

  其實,那時媽還不滿六十歲。

  後來才知道媽在被診斷罹患阿茲海默症之前幾年,就已經有失智的症狀了,只是家人一點都沒有察覺那是一種病。比如:常常自己走出去就忘了怎麼回家;早餐才剛吃完片刻,就催促著我去煮飯;吃喜酒時,不停地啃咬著雞腿彷彿餓了幾百年,就算被我大聲斥喝也不肯放手;走路經常跌倒,十公尺的路十分鐘還走不到;老是說要回「家」……。當時只覺得媽老了、糊塗了,只關心是否有按時打胰島素、早晚要量血壓、定時服藥等等,完全沒有留意到心理層面及情緒上的問題。

  幾年來主要照顧者一直都是爸爸,有任何症狀出現就是到醫院找醫生,爸總跟醫生說「一切都拜託您了,覺得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指醫療行為)。」完全不知道找其他社會資源來幫助自己,就算知道,在傳統的家庭觀念下是不可能將媽送到安養中心,連外傭都不敢請,所以所有的重擔都加諸於爸爸一個人身上,其實爸自己的身體狀況也不是很好,那時我竟自私地覺得久病的媽媽會把爸爸拖垮,腦中浮現的盡是些不健康的念頭。

  隨著媽媽病情(糖尿病)的惡化,我的內心也慌亂了起來,在異鄉工作的我想盡各種辦法,想讓媽受的苦能降到最低。是要到廟裡做功德,還是吃素或是請個看護……無論我的決定為何,內心的不安依舊日日夜夜侵襲著我。當我辭去工作加入照顧的行列時,心情才平靜了下來,這時才慢慢體會到原來爸爸對媽的愛是那麼的濃烈,前半生吵吵鬧鬧的婚姻,白頭時還能牽手向前。陪在身邊照顧不是因為傳統的束縛,而是一個丈夫的深情。

  也許有人會質疑對一位失智者付出值得嗎?可能前一分鐘你才餵他吃完飯,後一分鐘他就懷疑你偷他東西,甚至不認得你,好像所有的努力都付諸流水。克莉絲汀(澳洲失智症患者)在罹患失智症多年後,仍是嫁給了保羅,在10月29日來台現身說法「傾聽失智者心路歷程」中,有人問保羅在陪伴克莉絲汀的過程中是否曾有放棄的念頭,保羅的回答是:「Never!」。現場隨即響起熱烈的掌聲,他道出很多家屬的心聲,也許失智患者不記得你為他做過什麼事,但他會知道你對他的好,而且會給予愛的回應,單純而且沒有雜質的愛。身為工作人員的我有幸和他們有更多的接觸,看著他們彼此間眼神的傳遞,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媽在最後幾個月已無法言語,也許這輩子從沒說過「我愛你」的她,僅僅是透過眼睛和老伴彼此相望,流瀉出的愛意卻是那麼地純淨且豐沛盈滿,站在一旁的我在感動之餘,也深深為自己曾有過那個自私的念頭而深深懺悔著。

  麥肯金博士(守住一生的承諾之作者)當年辭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的職務,專心照顧患有失智症的太太茉莉長達十三年。他曾說他不希望他的故事被歌功頌德,世界上有很多人正默默地做著跟他相同的事卻不被重視,而且「親人照護」也不是唯一的一條路,不希望因為他的故事,讓因種種原因無法做到親人照護的人產生了罪惡感。其實我覺得爸爸那麼盡心盡力照顧媽媽也絕不是因為世俗的壓力或是為了要獲得好名聲,他只是單純地想要陪老伴走到生命的終點,那個當年透過媒灼之言,婚後才彼此認識、相愛,結髮四十年的老伴。

  在媽媽離開後兩個月,在某個因緣際會下,我接觸到台灣失智症協會,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那時協會才剛成立,需要有設計方面的志工,我馬上自告奮勇前來。總覺得冥冥之中好像是媽媽引導我到這裡來,讓我有機會多幫助一個人了解失智症,就能多一位失智患者的生活品質得以改善,不要讓別人犯下和我一樣的錯誤,留下同樣的遺憾。我知道我的力量很小,但時間的累積會讓我更加茁壯,才能幫助更多的人。

  很多人在尋求社會資源時找不到門路,或是歷盡千辛,但有更多的一群人卻不知道有社會資源可以運用。就像當初我跟家人提及領有重大傷病卡可以申請氣墊床,政府會全額補助時,沒有人相信有這麼好康的事。如果你周遭的人有這樣的困擾,請協助他走出來,有一群人正展開手臂迎接他。

  在失智的路上不管是患者也好,家屬也好,都要勇敢地站出來尋求協助。失智並不可恥,仍可以過正常的生活,快樂的時光縱使只有片段,但不愉快的情緒也不會永遠跟著你。「活在當下」讓自己回到生命的原點,重新面對人生。


     

David168 说...

夫言婦語話照顧

以行
家庭照顧者

  造成人們失智的原因,以阿茲海默症及血管性失智症為主。就前者而言,在患者出現第一個徵兆後,其病程可能歷經二至二十年期間,患者之理智、記憶、推理、學習與溝通能力出現不同程度的衰退,性情改變、判斷力喪失;通常在初次發病後,八年至十年之間死亡,其無奈與不幸是多麼地值得同情。

  失智者因失智程度的輕重不同,其生活起居各方面需要照顧的程度亦不同,藥物治療只能延緩其病情變化的速度,家人貼心溫暖的關懷與安慰,和無微不至的照顧,才是失智者心靈治療的仙丹。佛家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意指寶塔)」,如果家中親人出現失智狀況,你能狠心不救他嗎?照顧失智者,熱心付出,把每一個今天都看作失智者的最後一天,給他溫暖、給他快樂,經常想他過去對家庭的貢獻,忘卻他從前一切的不是。

  失智者由於心智衰退及性情變化,常招致照顧者不同程度的困擾,此時照顧者應謹記「愛」與「忍」這兩個字,保持冷靜,不斷地檢討、思索、試探、改進,使照顧工作做得更好。照顧過程瑣碎繁雜,因人因地因病情而異,絕不能一以貫之;但基本原則,凡事不能理所當然、理直氣壯,言語宜婉轉、切忌疾言厲色、單刀直入。

  筆者照顧者(夫),七十五歲,退休公務員,照顧她約兩年;被照顧者(婦),六十四歲,退休國小老師,輕度失智並患有高血壓及糖尿病。僅就照顧中點點滴滴,自覺稍有助於照顧工作者,列舉為下,敬請參考指教。

■ 某日兩人行經麥當勞門口,夫表情嚴肅地指著門口的麥當勞叔叔像
夫:你看這個傢伙多懶,我們每次經過這裡,都看到店中工作人員忙得團團轉,他卻都
  翹著二郎腿坐在這裡,動也不動,到現在都不走開,真懶!
妻:哈哈,你真笨,他不是真人,是水泥做的
夫:噢!原來如此。

■ 妻早晨起床喜歡拿著牙刷邊走邊刷,走向客廳坐上沙發,目不轉睛地盯著,以致影響了早餐時間、吃藥時間。此時夫拿出令牌:
夫:你這樣刷牙,牙膏、水會滴到地板上,女兒平常這麼辛苦,你忍心看她經常洗地拖
  地累得要命嗎?
妻:(一語不發,掉頭轉向盥洗室刷牙)   (註:妻非常疼愛女兒)

■ 每晚都是夫在家中煮飯,妻先吃,夫後吃,夫都會在妻吃完時,再夾一塊她愛吃的東
 西塞進她嘴裡,從頭到尾都沒一句話,也都習慣了。但妻張開嘴巴接受夫餵菜一直到
 她吃完,滿臉都很喜悅,好像在對夫說:「我很幸福」。

■ 某日晚餐後,為測試妻的反應,夫故意少拿了一顆橘色的藥「諾多必」給妻。
妻:還差一顆橘色的。
夫:噢!我疏忽了,你真厲害,難怪很多人都說你看起來不像生病。
妻:(得意微笑)

■ 妻吃菜的習慣,是先吃最喜歡的,不喜歡的留到最後吃,甚至不吃,為了她的營養平
  均,夫會將她最喜歡的留到最後才端給她吃,
夫:你先趕快吃這些,吃完了還有你最喜歡的清燉雞。
夫:你吃太慢,菜跟湯都快要涼了,快吃,吃飽了有蘋果吃。
妻很怕熱,常在滿身大汗時,頂著最強的電風扇猛吹,曾多次引起咳嗽感冒。屢勸不聽
下,夫再度請出令牌。
夫:葉醫師跟湯老師曾多次要我轉告你不要對著電風扇吹,會感冒咳嗽,傷身體!
妻:(一語不發,調整電扇為最弱擺頭吹。)

■ 晚間近十一時了,妻還不願就寢,夫再度搬出令牌。
夫:葉醫師給你加了新藥,但這藥是要配合睡眠的,如果你這麼晚還不睡,藥效會大打
  折扣的。
妻:我去睡了,晚安。

■ 住家附近有一家安親班,早晨近八點在等交通車時,有幾位小朋友會在門口等安親班
 開門。
夫:你看,他們都在看我們,好像以為我們跟他們一樣在等安親班開門。
妻:我才不會參加他們安親班咧,我是當老師的。(妻以前是老師)
夫:這家安親班離我們家這麼近,以後你可以不要去三峽,就到這一家好了。
妻:健順很好,我才不要。
夫:你每天到健順去,下午回來精神都很好,我每天在家裡忙得團團轉,好辛苦喔,這
  樣太不公平了,下週開始,我們每個禮拜輪流去好不好?
妻:不好,你還是在家裡忙吧。

David168 说...

照顧雙親的經歷

龍祥燕
家庭照顧者
電話諮詢專業志工朱育瑩摘錄


  過去九年來,我照顧父親和母親,雙親都是失智症患者,父親是血管型失智症,母親是阿茲海默症,父母親相差五歲,父親先發病,母親晚五年才發病,發病年齡皆為76歲。前八年,白天是我單身在家照顧兩老,並與兄妹三人同住,下班後則由兄妹分擔照顧,直到近一年才請一位外傭幫忙。

  父親發病初期,曾有憂鬱症狀、不吃不喝、整天睡覺、曾走失;他說要去理髮,早上八點出門,晚上八點還沒到家,找不到路回家。那時就發現不對勁,帶去看醫生,確定為多發梗塞性失智症,之後不讓他單獨出門,每天陪他散步,接受日光,家裡放音樂有燈光,給他看報紙。他愛吃甜食,經常吃東西,老覺得肚子餓沒吃飽。89年之後,第一次癲癇大發作,之後重複發作,人格都變了,本來是軍人嚴肅的性格,變得很好溝通,還會對人微笑。曾罹患敗血症,加上肝膽疾病,帶著引流管出院。出院後,父親感覺比較穩定了,每次癲癇大發作後會清醒兩週,每大發作一次,感覺頭腦就比較清醒。

  後來,母親發病了。兩年前媽媽沒事就跌倒,抱她起來,又再跌倒,結果弄得我脊椎都受傷了。父親發病後我就常去康泰聽演講、當志工,接觸到許多熱心的工作人員及其他家屬,同時也閱讀有關書籍,了解失智症要如何照顧。當時,母親是比較令人頭痛的,所以去康泰分享也是母親的問題較多,但是母親很在意這部分,她很不喜歡被人家知道她的狀況。媽媽剛開始會猛打電話給朋友,之後不會主動打出去,朋友打電話來才接聽,再來連朋友打來自己也記不得那是誰了,一路退化下來。語言能力變差了之後,就很排斥外人到家裡面,變得容易焦慮。現在她在家每天從早鬧到晚,但兄妹回到家之後,就比較乖,可能鬧一整天也累了。媽媽是個十全十美的人,掌握經濟大權,剛發病時不承認自己有問題,後來斷斷續續用藥,曾看過精神科醫師,但花了很大力氣才說服她就醫。媽媽在上廁所時常說是在生小孩,不認識家人時就吵著要回家、回兒時的家。媽媽凡事都要自己做(例如財務處理),但又會出問題,只有等她自己不行的時候,才能幫她處理。發病時,她的疑心病很重、想家時會大叫(又吼又叫)等,還有攻擊行為(偶而打外傭),問題行為很多。晚上要哄她入睡,下半夜醒時會把我當妹妹、當姊姊、當媽媽、當好朋友在說話,我就聽她說話!目前是混亂多於清醒時刻。

  開始照顧父親時,因為要幫他處理大小便問題,曾被父親趕出門,因為從小跟父親的關係不好,照顧他心理壓力很大。他生病後,因為人格轉變,反而比較好溝通,就好多了。長達十年的照顧,現在覺得身心疲憊,過程中自己曾經垮掉三次,等哭夠了,才能再回到照顧的現場。後來,康泰給了我很多幫忙,與其他家屬分享心情時獲得很大的支持與鼓勵。照顧過程中最辛苦的部分是沒有人可以了解的,從家屬聯誼會中去了解照顧技巧,而且有人知道你的痛苦,可以減少自己在照顧過程中摸索的時間,雖然大家的情況都不盡相同,但是至少有人曾遭遇過,可以提供一個參考。

  照顧者需要大家支持和鼓勵,特別是家人的同心協力是很重要的。

  照顧者需要喘息,要勇敢地爭取喘息機會!希望政府能夠注意到我們這群照顧者,因為當一切都結束之後,照顧者在體力、精神、經濟也所剩不多。我年歲已大,等照顧任務完成之後,我可能面臨罹患失智症的壓力及照顧問題。經濟問題也是其他許多照顧者面臨的難題。希望將來安寧療護可以照顧到極重度的失智患者。

  媽媽在發病三年之後,曾在最清楚的時刻對我說過,你一定要把我的病史寫下來,她說:「因為阿茲海默症十分辛苦,真的非常非常痛苦,很折磨人,她明白自己愈來愈差,每天都是活在恐懼與害怕中,真是生不如死。並說她一輩子沒做過壞事,為什麼會得這種病」。當她清醒的時候,她都知道自己在退化,當她清醒的時候就會說她怎麼會這麼壞?她一心就想死,但卻走不了。雖然這些失智症病人是失智了,但仍是獨立的個體,也是個有思想的人。

  照顧失智症患者是沒有一本「標準」教科書,因為每位失智症患者的過去生活與接受的文化是不同的。但是只要用心揣摩他們的心態,學著去尊重她/他們,仍然可以與他們溝通的。

  感謝康泰的老朋友、聯誼會的好朋友,更要感謝兄妹二人的支持協助,多年來一直陪伴我、鼓勵我、幫助我,使我能有機會走出來和大家共同分享我的經驗與照顧心得。

  最近父親住院,一天中午睡醒時喝葡萄汁,問他「你今天喝的是什麼果汁」,他回答「蘋果汁」,我說再想想看,他又說是「芭樂汁」,我說「那是你最喜歡的水果,顏色是紫紅色的」,結果他回答「我知道了,是葡萄汁」,接著便唸起一段唐詩,我倆則一起背完這段詩:『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杯;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爭戰幾人回』 背完了他又開始呼呼大睡了!

David168 说...

是心酸 也是學習

筱婷之友

  「醫師告訴我,媽媽就像一台壞掉的計算機,當時我就是不相信。」三十二歲的筱婷神情淡然地說著。

  單親媽媽王老師今年六十四歲,她靠著一份薪水省吃儉用地獨力扶養三個孩子長大成人,昔日在講台上傳道授業的她,退休後卻漸漸分不清白天或晚上,有時還會忘記回家的路。

  王老師受過高等教育,從事教職長達四十年,雖然退休之後偶爾會迷路,但筱婷也不以為意,直到王老師的朋友告訴筱婷,媽媽分不清楚白天和晚上,筱婷:「當時我以為媽媽是年紀大了記性不好,但就是不相信媽媽有問題。」又接著說,「直到媽媽開始坐在椅子上不吃也不動,我才覺得不對勁,雖然心理不肯承認媽媽生病了,也抗拒帶媽媽去看病,但還是去看了神經內科醫師。」

  由於父親早年離家,哥哥姊姊又已成家立業,六年級生的筱婷和母親相依為命,但是她平時早出晚歸、忙於工作。自從醫師告訴她媽媽罹患老人失智症之後,筱婷每天還是要忙於工作。但媽媽病況逐漸惡化,陸續出現撿別人喝剩的飲料、不喜歡洗澡等症狀。有一次筱婷和媽媽出門逛夜市,一轉眼媽媽又不見了,氣極敗壞的筱婷找到媽媽時,一巴掌甩在她的臉上,也打痛了自己的心。

  筱婷說「有時候我看著媽媽,希望她可以完全康復,但卻事與願違」有一次筱婷一個人幫媽媽洗澡時,突然一陣心酸湧上心頭,淚水和水龍頭的水一樣泊泊流出,筱婷問自己,為什麼媽媽變得「老又爛」?此時更深刻感受到,能夠自己洗澡、睡覺是一種幸福。

  為了照顧媽媽,筱婷請爸爸回來幫忙,接觸了病友家屬團體之後,筱婷才感覺自己並不孤單,在病友家屬的的建議下,她決定白天讓媽媽到日間照護中心「上學」,晚上再接回家。從照顧的挫折中,筱婷不斷地累積經驗,慢慢也學會如何和媽媽溝通。筱婷舉例:媽媽在大熱天蓋大棉被,即使滿身大汗仍不願意把棉被交給筱婷。筱婷溝通半天仍無效,生氣地說「現在全台灣只有你一個人在蓋棉被!」過一會兒,燈泡一亮!聰明的筱婷試著換個方式,筱婷告訴媽媽「媽媽!我沒有被子可以蓋,你的被子可不可以給我?」疼愛筱婷的媽媽竟然就把被子交給筱婷了!(賓果!)筱婷強調「絕對不能和患者正面衝突,沒有用的!」現在的筱婷仍要努力工作,負擔家中房貸和媽媽的照護費用。從前對爸爸不甚諒解的她,也開始重新學習和家人相處的新生活,至於自己的終生大事,向來獨立的筱婷率性地說「順其自然吧!」。

David168 说...

轉個彎 欣賞他

劉宏彬
家屬、本會學術及編輯委員會委員


  自從爸爸得了失智症,一些行為總是讓我們不知所措;爸爸對時間搞不太清楚,常到夜裡就吵著要出門,這時用盡各種方法解釋、勸說甚至阻擋,最後總免不了一場衝突,弄的大家精疲力盡…..。經過參加康泰家屬照顧訓練班、學習溝通技巧並參考相關書籍等,漸漸對失智症有了更多的認識,也學會放鬆自己以另一種角度去看待及照顧他們。

  爸爸仍然會在夜裡想要出門,我順勢告訴他「好啊,不過我們先吃點東西吧!免得待會兒肚子餓」。吃了一些蛋糕、喝完熱牛奶,眼皮也重了。「睡覺吧」我邊說,邊攙扶著他回房間休息,爸爸已忘了要出門這件事。原本一場可能衝突的場面,竟可以如此輕鬆和平地渡過,很驚喜的將這個發現及「撇步」告訴家人及家屬團體的朋友們,與大家一起分享。

  爸爸雖然失智,但他還是有許多能力的。一回客人到公司來看貨,爸爸開口說話了。在一旁的我蠻擔心老爸會出狀況,沒想到老爸告訴客人:「我兒子雖然腳不方便,但設計的物品非常實用!」聽到不常讚美的老爸這番話,心裡好感動。在公司裡有許多人出入,老爸偶會說「這個人不行!(不適合雇用的意思)」,而他的判斷八九成還頗正確的。照顧失智長者,心境隨時轉個彎、欣賞他的能力,生命會更美好。

  前陣子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患有巴金森氏症的媽媽突然在晚餐時僵住不動,過了一會兒才回過神,但可以明顯感到她的反應變慢、活動力降低、話也變少了。隔天一早到醫院檢查,台大精神科的劉醫師排除了藥物、神經及精神方面的問題後,認為應該是泌尿道感染造成的輕度發燒,醫師立即開了一張超級緊急檢驗單。當時我們對這個診斷都覺得很懷疑,晚上醫師打電話告訴我們檢驗結果,確定是泌尿道感染並開始給藥治療。一星期後,老媽又恢復之前的樣子,現在聽到她能不停的碎碎唸反而感到安心;經過這次我們了解到老人不舒服或生病時,身上表現出來的症狀與真正的原因有可能不一樣,而他們也許無法完整的表達,因此對於照顧上除了要有耐心外,還需要更多的細心。

David168 说...

撬開上鎖的記憶
──回想失智阿公與小女孩生活的真實故事

朱朱家屬

  翻開相本,看著一張張有點泛黃的相片,不禁令我看出了神,神遊到過去。那是一段極盡心酸的過去,照片中的老人已經不在,而我已經長大。

  記得那段日子…,我的童年歲月…,我家像是個地雷區,已經好幾年都是這樣的情況了。空氣中彷彿又有聞到一股濃濃的尿味,放學回家後總是小心翼翼地打開家裡的大門,先探頭望一下屋內,阿公現在人在哪裡呢?是不是在客廳或是在房間呢?不管了,先看一下陽台地板安不安全再說!我家是住在五樓公寓的頂樓,大門打開後先進入陽台,然後是落地窗的紗門,才會進入客廳,家裡不夠大,所以客廳和飯廳是連在一起的,沒有隔間,也沒有豪華的家具,只有簡單的藤椅擺設,地板用的是溫暖的木質地板,感覺很溫馨。可是,現在地板上卻總是充滿濃濃的尿味,和一攤攤透明的液體---口水。不知道為何?我家的阿公跟別人家都不一樣,我常在想:我們為何要有這樣的阿公呢?總是亂吐口水,亂尿尿,有時候還偷大便。你看,現在我們也不知道他尿在哪裡,總是沒有辦法完全發現尿液的路線,唉!還有哪裡還有被尿噴到的地方,我們為何要跟阿公一起生活?他讓我們家變得很臭。等我老了一定不要跟阿公一樣,真的待在家裡好難過喔!

  沒想到剛才以為安全的陽台,一走進來…,完了!我踩到阿公的口水了,快點….快把襪子脫下來洗,喔!我希望今天除了踩到這個口水外,能夠一路平安到達我的房間。咦?希望我現在聞到的那一股臭味不是大便味……。唉!我想今天媽媽又要整理很久了,她還沒有下班,但是我好像看到阿公又大便在房間的地板上了,我不敢弄…,算了!先把客廳的地板擦一擦…因為我慢慢長大了,我已經國小四年級了,可以幫媽媽一點忙。說實話,我還是會害怕要擦地板上的那些東西。

  我常在想,為何我們家的阿公跟別人家都不一樣?媽媽說阿公生病了,他是因為人老了會退化,退化的很快就是這種叫做老人癡呆症的病,所以呀,人就是會變得不太一樣,會亂尿尿、亂大便,就跟小孩子一樣。我們要體諒他,這個我知道呀!可是阿公為什麼要讓我們都好辛苦呢?媽媽也要上班,我們也要上學,那阿公一個人在家為何要這樣不乖呢?只要有人在家,阿公就比較不會弄得亂七八糟,但是有時候還是會大便在褲子上,弄得地板到處都是,說也說不聽!有時候,我也會想:是不是阿公聽不懂我說的話,不然他為何不知道要走到廁所才尿尿。有時候,他也沒有走到廁所尿尿,就一個人偷偷的尿在房間裡,以為我們都不知道,自己就去找了一件乾淨的褲子穿,結果還弄髒了好幾件乾淨的褲子,因為他根本就沒有把原來的褲子脫下來,就直接穿上去了!天天都這樣,隨時都會上演,隨時都會遇到。有時候阿公也會忘記穿褲子,就光著屁股走出來,我已經習慣了,所以不害怕。如果我害怕,就回自己房間看書,故事書會讓我忘記阿公在家裡……。

  依稀記得好像不曾有同學來過我們家,因為我都說跟他們說我們家阿公在家,不方便請他們來,時間久了大家就忘了。事情都過去很多年了,我也不特別在意這種事,反正我也不喜歡一堆人吵吵鬧鬧的,只是有人提起要去別人家玩的時候,我突然想到的。其實,阿公也過世很久了,我也長大了,不再是十來歲左右的孩子,但一想起過去的日子,我還是會掉眼淚的。因為我知道,阿公也有阿公的好,他也會關心我們,陪伴我們,雖然一起生活總是哪麼心酸的過。我知道阿公他是很在乎我和妹妹的陪伴,儘管我們都不知道。直到那一次,他被送去急診並住院,媽媽讓我們自己坐公車去看他。結果,阿公一看到我們兩個,居然一直轉頭看我們,對著我們一直掉眼淚,拼命掉眼淚…。爸爸說阿公從來不哭的…..,結果我們也都哭了,心被揪得好痛好痛,因為我們都知道阿公本來會說話的,會說話的…。從那天開始,他沒有說話了。所以,我們很清楚他又退化了…。

編者按:在過去的經驗裡,鮮少有機會從孩子的眼中來看失智親人對家庭的衝擊。這是一篇難得的經驗分享,幫我們打開一扇窗,聽聽孩子的歷程,同時也歡迎您分享您的歷程

David168 说...

照護失智》老媽忘了人 老爸常相隨

【聯合報/凱哥/北市信義】


那年,媽媽被診斷出是阿茲海默症初期患者,我們仍決定依原計畫,全家到關島過年。

暖暖的陽光、湛藍的海洋,空氣中瀰漫著閒適的氣氛。清晨起床,媽媽指著附近的小山丘,跟幼稚園小班的外甥女說:「妳看!外婆天天都去爬那座山。」小娃子仰著頭,一臉疑惑的問:「外婆,我們不是第一次來這裡嗎?」

之後,到普吉島度假、到美國探親,類似的話:「這地方我天天來。」那會從媽媽的口中出現。

我們開始明白,媽媽辨識環境能力已逐消失了。媽媽仍愛出門,既然天涯若比鄰,在媽媽眼中,只要空氣清新、有山有水,各地都是一樣。於是我們決定,不再出遠門,以免旅程中,變換快速的人、事、物,引起媽媽焦慮和不安。

隨著病程進展,我們也發現,天色暗下來說,媽媽識人的能力也逐漸模糊,即使孫子、媳婦來請安,但因不常見面,也會引發媽媽的焦煩;想不起他們是誰?為什麼要來看我?然而,情緒的平穩,對阿茲海默症患者是很重要的。

黃昏後,爸爸一定陪在媽媽身邊,並且謝絕所有的親友訪客,即使是過年的團圓飯,爸爸也選擇中午在餐廳聚餐。

爸爸的決定是對的,直到媽媽因他症安息,那五年間,媽媽像小孩般的依賴爸爸,過得安穩又愉悅。

【2006/12/26 聯合報

David168 说...

2007.01.02  中國時報
他不重!他是我父親! 阿茲海默症家屬的心聲
伊佳奇

早在四、五年前,當母親抱怨父親常懷疑這個、懷疑那個時,無論冷熱天,父親都將家中門窗緊閉,認為小偷會從隔壁爬入,同時,也會忘記東西擺在那裡,我就向擔任醫生的朋友請教,他們建議我趕快帶父親到腦神經內科作檢查,他們認為父親有可能已患有阿茲海默症。

沒按時服藥 導致病情加重

經榮總腦神經內科劉秀枝主任細心檢查後,判定為「疑似阿茲海默症」,也開了藥物,但因為沒有與他們同住,直到今年三月母親過世後,搬回家照顧父親,為其整理藥物時,才發現過去幾年劉主任所開立的藥,他都沒有吃。趕緊再向劉主任掛號,經過一連串的認知功能測驗,醫生判定父親已由「疑似阿茲海默症」,走向「輕度傾向中度阿茲海默症」。

為何父親阿茲海默症會惡化,一方面母親忽視父親腦部的活動,常將父親一個人丟在家中,讓父親呆坐在電視機前,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阿茲海默症沒有帶給身體方面的疼痛,所以父親就沒按時服藥。

以健檢為由 帶父親到日照中心

於是重新開始為父親安頓好生活,但其中辛苦真不是外人所能體會。為了讓父親有機會與他人互動,以減緩病情的惡化,特地請教榮總劉秀枝主任及上網找尋社會資源,安排父親平日到士林老人服務中心所附屬專門照顧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日間照顧中心,但父親一步都不肯離開家,經過一番勸解,好不容易走出大門,他又反悔,坐在大門外的地上,向路人及鄰居大聲喊叫「救人哦!我兒子不孝,要將我送到養老院!」

我只好請當醫生的朋友幫忙,請他以醫生的角色打電話來,說要請父親到醫院作老人定期健康檢查,如果不去,台北市政府要處罰。

好友的這通電話奏效,父親答應讓我陪他到醫院作健康檢查。但,一進士林老人服務中心,父親情緒又開始不穩定,所幸,士林老人服務中心的服務人員對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行為,早有瞭解且深具經驗,她們幫著我安撫父親的情緒,並向我說明日照中心對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照顧情形。

出門鬧劇 每天必上演

為了每天送父親到日照中心,同一齣戲碼每天早上演一次。父親仍懷疑我是要將他送到養老院,要拋棄他,所以每天要出門時就大吵大鬧。

幸好,日照中心人員非常有經驗,協助我幫助父親度過這段適應期。現在,父親已經適應每天到日照中心的生活,每週一到五,除了要到醫院複診外,他從未缺席。

他的情緒已逐漸穩定,健康狀況也更理想,甚至有一天,我接他回家時,他竟然對我說「兒子,你辛苦了!」我一切的委屈、辛勞、無奈,都已化為眼中即將湧出的淚水。

面對阿茲海默症的長者,身為家屬的我們,唯有先接受事實,再進一步去認識與瞭解這病症,在未研發可治癒阿茲海默症的藥物前,僅能規劃出一套適合長者的生活形態,配合醫生的藥物,以減緩其病情惡化,並學習提供各種非藥物治療的方法。

治療父親多年的劉秀枝主任最近退休,我們聽了都十分不捨,因為今後可能不易遇到這樣智慧、幽默、快人快語及對病人與家屬有同理心的醫生;我也祈求患有阿茲海默症的父親能平平安安,開開心心的渡過每一天。猶記得有一首英文老歌是這樣唱的「He is not heavy.He is my brother.」我要將它改唱出的是「He is not heavy. He is my father.」。

David168 说...

日本《看護工向前衝》漫畫書聞名的作者草花里樹小姐明確指出,
照顧工作是「思考的柺杖」,
要感受到患者的需求而助他一臂之力。
當中風病人無法清楚表達的時候,
照顧者要觀察、揣摩、誘導、尊重、肯定,
視病患是「人」而非「小孩」,
認真看待他的感受,
不要批評、責難,應滿足他的「需求」,
而非成就自己的「要求」。

David168 说...

「我當你的腿」 好同學六年如一日
【2007/01/03 聯合報】


記者張明慧/台中縣報導


「他不重,他是我兄弟」。台中縣東勢國中一年級的鄭永馳,從國小二年級起義務當同學張晉誠的「雙腿」,張晉誠沒大腸,糞便全拉在尿布裡,鄭永馳也不畏髒臭地清洗、包尿布。

卅八公斤重的鄭永馳,要背著廿五公斤的張晉誠在校園跑來跑去,說實在有點吃力;但鄭永馳六年都甘之如飴,背著上下樓梯上課,下課背到廁所解便,一點都不覺苦,他說:「我甘願當好友一輩子的守護天使。」

鄭永馳國小二年級時,遷到和平鄉跟阿嬤住,轉學到達觀國小;他說:「剛到新學校時沒有朋友,張晉誠是第一個跟我說話的人!」兩人就此結緣。

和平鄉原住民張晉誠因天生神經系統發育不全,開刀將腸截斷,導致無法自然排泄,全天都要包尿布,且四肢、身體萎縮,行動不方便,經常走兩、三步就感覺疲累;但他天生樂觀,一點都不自卑,最愛找人聊天、開玩笑。

兩人投緣,鄭永馳一點也不嫌張晉誠走得慢,不能到操場跑,下課時兩人在教室練習投、接棒球;上體育課要爬山,鄭永馳背著張晉誠走在最後面。

他倆在東勢國中的導師崔琪瑛說:「兩個人的默契太好了,晉誠不用開口說,光一個眼神,永馳便知道他想上廁所,或要躺下來休息,馬上報告老師,還立刻蹲下來背晉誠到想去的地方!」

校長楊登進說,張晉誠無法正常消化食物,排泄也沒感覺,老師無法全天候照料,全靠鄭永馳幫忙,還要幫忙換尿布;永馳年紀小卻很有愛心,把晉誠照料得無微不至。

兩人在學校安排下,從小學到國中都是同班同學,張晉誠已搬到山下,鄭永馳還住山上,雖然放學後不再在一起,但兩人一樣是最要好的朋友;愛運動的兩人還相約,體能較好的永馳將來要當運動員,馳騁田徑場,晉誠雖行動較不方便,但希望當棒球賽的主播或球評,要一起朝運動夢想之路邁進

David168 说...

養子罹患腦性麻痺 養父母12年無怨無悔2007/01/21 1
記者:記者魏祿卿/南投報導
南投縣信義鄉有位12歲學童,出生一個多月被張姓夫婦收養,4個月大罹患先天腦性麻痺,不過,養父母待他視如己出,12年來無怨無悔照顧,再苦也捨不得把他送到教養院。
12歲的志安,因為罹患腦性麻痺,無法開口講話,但是大人說的話,他都記在心裡,而且總是笑臉迎人,鄰居說他跟媽媽一樣樂觀堅強。

鄰居指出,「他的樂觀可能是媽媽給他的,給他健全的愛。」

志安只會咿咿啊啊發音,也沒辦法走路,遇到不高興的事,就像小孩子一樣用哭的表達。

張媽媽說,「好好!阿姨泡了,阿姨泡了,阿姨泡茶了!」

媽媽抱起25公斤重的志安,放到輪椅上,雖然顯得吃力,卻一點也不喊累,星期假日照顧志安是媽媽的生活重心,想起兒子的命運,張媽媽忍不住鼻酸,不過,傷心很快就停止,擦乾眼角的淚水,張媽媽說絕不會把志安送人。

張媽媽表示,「剛領養回來的時候,不知道會變成這樣,把他當成自己的小孩照顧,(記者:送人你肯嗎?)不要,(記者:為什麼?)我們捨不得。」

每天張媽媽都是把自己和志安用包巾綁在一起,騎摩托車載他上學,12年來,夫妻倆無怨無悔照顧腦性麻痺兒子,雖然志安不是他們親生,卻視如己出,在他們心中志安是心肝寶貝,再苦再累都會陪著他走下去。

David168 说...

愛心照料 看護喚醒永久植物人
〔自由電子報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2007年1月27日

一名被撞成植物人的離婚女子,前夫要拔管,家人不理睬,一名非親非故的女看護,卻把她當成女兒照顧、復健,直到她張開眼睛、露出笑容,女看護高興得哭了。

清醒直喊看護媽媽

台中市女子鄭淑慧(32歲)去年3月上班途中被闖紅燈的計程車撞成重傷失明,醫師判定為永久植物人,前夫為了保險金,要求拔管放棄救治,姊弟也無力照顧,準備送往安養機構收留,但鄭家僱用的看護林阿姨卻不放棄,堅持繼續為她復健,在病榻前不斷呼喚「淑慧,你要加油!」4個月後,淑慧甦醒了,第一句話就是喊林阿姨「媽媽」,林阿姨感動不已。

努力復健 學會站立

淑慧出院後由家人協助租了一間房子,並繼續由林阿姨照顧,林阿姨體重50公斤,要協助近80公斤的淑慧復健,得提起她的褲頭將雙手扶在欄杆,學習站立,終於踏出第一步。

洗澡摺被 起居自理

林阿姨全天候照料淑慧的生活起居,2人同床共枕,培養出宛如母女般的親密感情。她說︰「我的女兒有什麼,淑慧就有什麼!」林阿姨看著淑慧,盡是暖暖的母愛。

林阿姨餵淑慧喝雞湯、補身體,買樂高、積木拼圖刺激淑慧的腦力,教她練習寫字,逼她背九九乘法,訓練自理起居,現在淑慧已能作小學作業題目,接聽電話、也會自己洗澡,起床後一定摺棉被,林阿姨說,淑慧一定會康復,重新工作。

弟領巨額保金失聯

但在淑慧逐漸好轉之際,當初領走數百萬元理賠金及保險金的弟弟本月初卻失聯,看護費、生活費及房租均無著落,林阿姨被房東逼得只好退租,前天含淚求助警方,社會局獲報後,將淑慧轉介到其戶籍地屏東縣收容極重度殘障者的大仁安養院。

林阿姨昨天向社會各界呼救,希望有一處庇護工廠讓淑慧學習一技之長,重回社會。並希望淑慧弟弟趕快出面,不要誤了姊姊復元的一線生機。





--------------------------------------------------------------------------------

坎坷悲情女 2 人同病相憐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她還年輕,為什麼那麼早就判她死刑」,同為單親媽媽,林阿姨把鄭淑慧當成自己的女兒般照顧,淑慧父母早逝,姊弟也放手不理,林阿姨9個月的日夜照料,淑慧驚人的求生意志展現復健奇蹟,讓林阿姨覺得,付出一切都值得。

父母早逝的淑慧因為家貧,國中畢業就結婚,育有2名子女,卻因家庭暴力被迫離家,賺了錢換取自由後,仍無力撫養子女,為了賺取高薪,她完成高中夜校學業,進入保險業,努力拚業績,卻因車禍成為植物人。

林阿姨是個單親媽媽,獨力撫養3個仍就學的女兒,當了10多年看護,覺得淑慧的遭遇最可憐,臥病在床卻沒有家人的支持,她說︰「我已經很可憐了,淑慧比我更可憐!」

9個月的同床共枕、朝夕相處,同為單親媽媽的林阿姨,看到淑慧臥病在床,前夫的無情與家人無力負擔的無奈,林阿姨特別能體會淑慧的苦,用心幫助淑慧復健,而淑慧驚人的復元成果更讓她感動,也感到有成就感。

淑慧目前雖然智力尚未完全恢復,卻有許多貼心的動作讓林阿姨驚喜,林阿姨煮飯的時候,淑慧就忙著擺碗筷,教她洗澡、刷牙和摺棉被,淑慧專注的眼神和努力學習的精神都讓林阿姨感動不已。

病況康復,淑慧逐漸回憶起往事,但是她避口不談辛酸的成長過程及痛苦的婚姻紀錄,只向林阿姨表示想趕快工作。

昨天淑慧被送往屏東的安養機構時,林阿姨哭紅了眼睛說︰「捨不得,只差一步,她一定能完全康復!」

David168 说...

阿公愛相隨 阿嬤中風漸復原 看護小姐也感動
2007-01-12 02:00/記者陳明道/恆春報導

屏東恆春永安養護中心傳出一對8旬高齡夫妻患難相扶持的溫馨故事,去年3月中風,不能說話的阿嬤送進永安,經老伴10個月來風雨無阻照顧,天天為她按摩及恩愛相隨後,已能說話,並認出老伴是誰,奇蹟似地恢復意識及手腳變得更靈活,讓看護的毛小姐見證這一段人間偉大愛情力量,竟能使中風的阿嬤因愛而活得更開心。

恆春永安養護中心收容需看護的97位老人,負責人陳榮泉是退休教師,與太太周和美、媳婦鍾美毓經營,慕名住進該中心的老人愈來愈多,有一位81歲的車城海口村阿嬤許白順盡,去年3月中旬,因晚上看電視時手腳失靈,老伴結縭近60年的許進貴發現有異樣,送醫診斷中風需療養,許老先生即將老伴送到永安養護中心,讓她在這裡安心療養。

從去年3月18日開始,至今快滿10個月,許進貴天天一早就從車城海口村騎50西西的機車,帶草藥及點心來探視中風的太太,風雨無阻從不缺席,天雨就穿雨衣出門,颳起10級落山風,一樣迎戰強風,騎20多里的路途到恆春永安看太太,有時太太發脾氣趕他走,他一樣逆來順受,不發脾氣,天天為太太餵食及吃草藥,還帶點心及天天按摩手腳,用愛心安慰她,看得一旁看護的毛小姐深受感動。

毛小姐說,阿嬤許白順盡剛進來時,不會說話而有語言障礙,有時認不出對方是誰,經老伴阿公許進貴細心照顧,從不缺席來永安陪太太,不斷按摩失靈的手腳,如今漸有改善,阿嬤能認出阿公,也會開口說話,她們天天形影不離,一天內至少有半天相處,從上午8時至11時愛相隨,是永安養護中心最恩愛的一對患難相扶持夫妻,大家看到84歲高齡的阿公,活像一尾龍,竟能天天騎機車來看中風的太太,愈老愈珍惜夫妻情,用愛情的力量來為太太作最好的復健,成為地方一段「鶼鰈情深」的溫馨夫妻情

David168 说...

母親12年嘴對嘴喂養植物人兒子 奇跡喚醒
中國新聞網 (2007-02-03 10:16)
一位母親幾乎每天都要口對口地喂“植物人”兒子吃飯,這一堅持就是12年,啼血母愛終于創造了生命奇跡,5年前,她的兒子終于甦醒,如今已勉強能坐,並能聽懂旁人說話。
  昨日上午,當記者來到平頂山衛東區優越路街道繁榮街社區的李雙英家時,她正和兒子李定喜說話。

  “他現在勉強可以坐起來,不過背後要有人扶著,我每天給他按摩3次。”李雙英說,兒子的右手已能舉到頭頂撓頭,並且可以聽懂旁人的話。

  “喜子,揉揉眼!”聽到母親的話,李定喜緩緩地舉起右手揉眼睛。當聽到大家誇他長得帥時,他開心地笑了。而當母親說起過去的不幸時,他又“嗯、嗯……”地哭了起來。

  今年53歲的李雙英,是一名下崗職工,25年前丈夫就去世了,回憶起12年前的那個晚上,至今仍讓她心痛不止。“那晚,兒子在下夜班途中被人砍成重傷,最終成了植物人。”李雙英說,當時兒子才22歲。為了給兒子治病,她四處借錢,如今還欠外債20多萬元。

  12年來,兒子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連眼珠也不會動一下。李雙英就像母燕喂雛燕一樣,口對口地喂兒子吃飯。李雙英說,她沒有經濟能力買流質食物,兒子也幾乎喪失了吞咽功能,只能口對口地一點點喂,“一頓飯要喂3個多小時,他小時候我就這樣喂過,他早已習慣了”。為了使兒子的肌肉不萎縮並盡早康複,李雙英一天3次給兒子做全身按摩,隔幾個小時就為他翻一次身。李雙英說,給80公斤重的兒子翻身,她沒少作難。

  奇跡出現在2001年8月的一天,在母親的精心照料下,李定喜終于有了意識。

  “那天我正給他按摩時,發現他的眼珠動了一下,當時我激動得直想跪下。”回憶起兒子甦醒的那一幕,李雙英依然抑制不住激動。她說,她會繼續努力,幫助兒子站起來。“這些年,也多虧了親朋、鄰居以及社會上那些不相識的人對我家的關愛。”李雙英感慨地說。繁榮街社區的黨支部書記郭俊秀告訴記者,考慮到李雙英家的實際困難,3年前政府部門已為她和兒子辦了低保。

  來源:大河報;作者:牛仲寒、王建黨